同時還圍棋,象棋,以及戲班子,讓百姓能在排隊的過程中,不至于那么無聊。
而出城的地方,有專門的人派發一包江中龍米,還有二兩細鹽。
一人一包。
贈送給百姓,免費贈送,一文錢不收。
這讓百姓們興奮的不得了啊。
開張第一天,除了購買細鹽之外,一半的百姓沒有花銀子,純粹就是過來看看熱鬧,剩下購買東西,也就是買點小玩意。
即便是鏡子這東西,也只有兩成左右的百姓購買,價格擺在那里。
最低的也要二十兩銀子一面。
一些百姓也只能看看,二十兩白銀可以買三石糧食,四百多斤的糧食,一家五口吃兩個月。
買一面鏡子,多多少少還是有些舍不得。
除非家里有女兒,有女兒的,還真買了。
眼下走了還送一份禮品,還真的讓不少百姓有些不好意思。
如此。
到了翌日。
丑時。
不夜城內。
顧錦年,蘇懷玉,王富貴,還有工部尚書王啟新和禮部尚書楊開。五個人聚集在酒樓內。
王富貴拿著一份賬薄,認真無比道。
“光是今日,大夏百貨樓,收賬四百萬兩白銀。”
“其中官鹽占六成,大夏鏡占據接近三成,其余一些東西占據一成左右。”
“官鹽的價格,扣除人力,漕運費,成本費,毫無利潤。”
“鏡子賣出一百四十萬兩,利潤一百三十五萬兩白銀,至于其他物件,利潤五萬兩銀子。”
“合計利潤一百四十萬兩。”
“大夏酒樓,收賬九萬兩白銀,只有不到一成人入駐,扣除成本等等,實虧三萬兩白銀。”
“一共盈利一百三十七萬兩。”
王富貴開口,說完這個數字后,一時之間,王啟新,楊開等人臉色紛紛有些凝重。
盈利一百三十七萬兩,聽起來很夸張,可大部分的盈利點,都是鏡子。
而鏡子這玩意,復購率太低了啊,買了一面,基本上不會買第二面。
并且該買的人,這幾天買完之后,就很難賣了。
除非外省的人過來賣。
可這樣做的話,那還不如直接改名大夏鏡樓,專賣鏡子就夠了。
如果能一直賣的話,也不是一件壞事,但問題是,這鏡子也需要時間和材料去做,而今又要搞龍舟,寶船,還要錘煉天外隕金,哪里可能去全力搞鏡子啊。
所以,這個數字聽起來沒問題。
但對比他們的預期來說,意義不大啊。
“錦年哥,這鏡子的價格,咱們要不要抬高一下。”
“不然的話,過不了幾天,鏡子估計就難賣出去了,而且有不少商人問咱們能不能大批賣,價格只要合適,他們都能接受。”
“還有鹽的價格能不能提高外加上龍米價格其實可以降低一點,都沒多少人買。”
王富貴開口,詢問顧錦年。
按理說,官鹽是用來吸引百姓的,利潤最大的應該是江中龍米。
可沒想到的是,利潤最大的居然是鏡子。
不是一件好事啊。
“告訴那些商人,不批賣,限制一人一面,而且跟懸燈司說一聲,嚴禁私自販賣鏡子,超過五面以上販賣,嚴查到底。”
“這官鹽價格不變。”
“龍米的價格也不變,不過貼出告示,限價一個月,一個月后龍米價格增長至二十五兩一石。”
顧錦年開口,進行了一些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