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以后,不少人動了心思。
此時此刻。
不夜城內。
王啟新將厚厚一疊的清單擺在顧錦年面前道。
“侯爺,這是工部做的清單。”
“發展工部,詳細分三個程度,其一就是在目前原有的基礎上,招工百倍,建天工閣,這樣一來的話,預計工部將會有百萬工匠,外加上重點培養新工匠,只需要三年,這批新工匠就能接替,其做工速度也一定是目前工匠的數倍。”
“第一年需投入二十萬萬兩白銀,往后每年需要投入十萬萬兩白銀。”
“預計那個時候的工匠,多達兩百萬人。”
王啟新開口,這是最簡單的擴張,第一年因為要建立天工閣,還有招人這種事情,自然而然花費的多,往后就好多了,每年十萬萬兩白銀,就能穩定。
“二十萬萬兩白銀嗎”
“第二種呢”
顧錦年問道。
“招工五百萬人,建四個天工閣,兩百萬在役工匠,三百萬培養。”
“第一年需投入四十萬萬兩白銀,往后每年至少需要二十萬萬兩白銀。”
“三年后,可穩定五百萬工匠。”
王啟新給予回答道。
“第三種。”
顧錦年還是有些不滿,大夏王朝人口不少,現在有江中龍米在,兩三年后,人口出生率一定會達到一個極其夸張的程度,換句話來說,要不了多久,大夏王朝的人口,將會有百萬萬之多。
那么工匠的作用就更大了,這涉及到了各方面,國家軍事,民生大計,這些都離不開工匠。
這也是為何顧錦年要大力扶持工部的原因。
“若是第三種,大夏京都附近,建立新城,招工五百萬工匠,培養千萬工匠。”
“同時在全國各地,設立天工閣分部,教導百姓轉換為工匠。”
“只是這樣的話,所需成本太大了,第一年至少投入六十萬萬兩白銀,第二年和第三年只怕只增不減,往后每年至少三十萬萬兩白銀。”
“侯爺,老夫知曉侯爺有更大的意圖,可老夫不建議如此。”
“若因一時之急,招工如此之多,一但等到朝廷穩定,那么大量工匠會成為朝廷的負擔,帶來更大的麻煩。”
王啟新開口,他自然是希望顧錦年重視工部,可他也知道,差不多就行了,搞的太夸張,以后難免無法收場。
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的話,就是天大的隱患和麻煩。
一個就是后續收入問題,現在大夏王朝需要工匠,百廢待興,自然是越多越好,哪怕培養千萬工匠都沒問題。
因為以后用得上。
可二十年后呢
等到大夏王朝不需要工匠的時候,該怎么辦這些工匠如何生存
但最可怕的是,如果在各府之地,都設立天工閣分部,培養孩童成為工匠,這成本有多大根本想象不到。
可面對這樣的問題。
顧錦年只是稍稍沉思一番,而后開口道。
“就按照第三種計劃走。”
“工匠多不怕,一來大夏不夜城若是以后設立東荒全境,亦或者整個神洲大陸,反而還遠遠不夠。”
“倘若做不到,幾百萬工匠,也算不得什么,光是龍舟寶船也足夠養這些工匠。”
“本侯知道,王大人最擔心的問題,無非就是后續的培養,這個不用太擔心。”
“前面幾年投銀進去,等這些工匠培養出來,開始賺錢之后,就不再投錢,讓百姓將家中孩童送入天工閣分部學習技術,同時收取相應的學費。”
“如若窮苦百姓,可以欠銀學習,等到未來成為工匠,賺取銀兩,再每個月按比例歸還朝廷即可。”
“王大人盡管放心,未來的大夏王朝,更缺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