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這一日,一則消息自中洲文宮傳了出去,再一次提起稷下學宮的事情。
顧錦年為何遭遇天罰。
中洲文宮給予了一個全面解答,那就是立德出了問題。
文章洋洋灑灑萬字,剖析著顧錦年為何無法成圣,又為何遭遇天罰。
只因,顧錦年沒有德行,江寧郡之難,顧錦年并不是因為百姓,而是因為自身功績,為了穩固顧家的地位。
白鷺府之事,亦是同樣道理。
至于匈奴國和親之事,更是大肆抨擊,以朝廷局勢來分析,武將地位不斷衰弱,顧錦年身為顧家世子,所以必然要選擇戰爭,讓大夏王朝與匈奴國關系惡化下去。
這樣一來,武將地位就不會太過于衰敗。
還有孔家之事,更是抨擊顧錦年沒有德行,所做的一切,是為己,亦或者出于某種目的。
這篇文章發布之后,再一次將顧錦年推到風口浪尖上。
如果是別人這樣亂說,不會引起什么太大的風浪,可畢竟這是中洲文宮傳出來的文章,自然讓人不得不去關注。
面對這樣的質疑,蘇文景幾乎是在第一時間抨擊回去,同樣寫了一篇萬字文章,闡述顧錦年所作所為,皆為天下蒼生。
圣人出面,自然與眾不同,但不得不說的是,爭議已經起來了。
至于扶羅王朝,大金王朝,匈奴國,東荒諸國卻推崇中洲文宮的文章,雖然沒有反駁蘇文景的文章,可他們更偏向中洲。
畢竟各國成立同盟會,擺明了就是跟大夏王朝撕破臉了,如此一來的話,出于政治目的也好,亦或者是出于心中的嫉妒也罷,自然而然不會選擇去支持顧錦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多事情是對是錯,無法去辯解。
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蘇文景說的沒錯,中洲文宮說的,也沒有錯。
眼下,想要證明很簡單,那就是顧錦年成圣,只要顧錦年成圣了,這些謠言都將煙消云散。
只是。
面對這些事情,顧錦年根本沒有去理會。
對于他而言,潛心悟道,才是關鍵。
這一日。
他來到了江寧郡。
江寧郡,早已平靜,自洪災結束后,舉國之力,為江寧郡百姓重建家園。
江寧郡內,各府,各縣,各地皆然塑了顧錦年的石像。
在江寧郡內,顧錦年的威望,遠勝大夏京都任何一個人,甚至超越圣賢。
而且江寧郡內,最火的戲曲,全部都與顧錦年有關。
基本上都是改編自顧錦年所作所為。
可以說,在江寧郡內,有人大罵朝廷,最多就是被關個幾天,若是有人辱罵陛下,三十大板,囚禁三月。
而要是有人敢罵顧錦年一聲,官府先囚禁,這不算什么痛苦,等放出來以后,所有百姓都會給予針對,輕則謾罵,重則孤立,讓其根本無法立足。
此時。
江寧郡,天平府,朝臨縣。
顧錦年行走在街道當中,他面色平靜。
但或許是衣衫老舊,外加上一路長途跋涉,顧錦年看起來無比滄桑。
突兀之間。
一名女童走來,拉著顧錦年的衣角道。
“叔叔,俺爹讓您去吃飯。”
女童稚嫩,但也不怕生,拉著顧錦年如此說道。
聽到這話,顧錦年有些驚訝,他順著女童所指的方向看去,是一處宅院內,里面有不少人,似乎是在設宴。
宅院門口,一些人端著碗,蹲在地上吃。
也有人站在門口,招呼著顧錦年。
這很驚訝。
顧錦年上前,簡單聊了幾句便知道,是有人喜結良緣,所以設下婚宴,街坊鄰居都過來慶祝。
婚宴主人見到顧錦年風塵仆仆,所以主動邀請,樂善好施。
得知前因后果,顧錦年欣然赴約。
不少人見到顧錦年,紛紛作禮,畢竟顧錦年看起來就像讀書人,百姓對讀書人還是有發自內心的尊重。
顧錦年赴約參加,與百姓同樂。
不過沒有帶禮,顧錦年親自寫下一首短詩,算作是禮物。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他落筆后,未有異象,但眾人卻連連喝彩,婚宴主人更是如獲珍寶一般。
他們都是窮苦百姓,對于這種東西自然格外看重。
婚宴之中。
顧錦年沒有任何端著身架,飲酒作樂,吃飯喝彩,融入其中,心情舒暢無比。
一直到夜晚,到了新人入洞房時。
酒宴結束,有人取來一個木像,這上面赫然是自己。
新郎夫婦朝著木像磕頭膜拜,才能入洞房。
這讓顧錦年有些無奈與好奇。
詢問一番才得知,這是江寧郡的規矩,只要操辦大事,除了白事之外,任何事情,酒宴結束,都必須要向木像磕頭。
表達對顧錦年的尊重,以及感謝顧錦年拯救江寧郡的恩情。
這個規矩,不止是這個縣有,整個江寧郡都有,只不過窮人家用木像,有錢人家用石鑄,甚至更有人用金子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