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一位略顯的另類的大儒,在吳王這里得到了重用,他為人并不激進,很在意文教,而在劉恒這里,文教那是一件大事。
「我們又在南越建立了六所縣學,老師的問題我已經解決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孩子難以溝通,我所請來的老師都是齊魯的儒生,這里的孩子聽不懂齊魯之言,雙方無法溝通教學極為困難,還有就是當地的反對聲也很大,南越有不少老頑固,四處反對縣學,訓斥我們是要將他們的后生帶入歧途還說要那些儒生去講黃老和法家的學問」
劉恒聽著他的話,「勞煩您了。」
「不敢若是能想辦法讓南越配合,啟蒙的事情會更加的順利」
「您放心吧,寡人會給南越王告知一聲,讓他全力配合」
御史大夫張武起身,嚴肅的說道「大王,使民受災的幾個官吏已經判決了已經派往港口服徭役」
「如今水運頻繁,有官吏以耗損為借口,貪墨水運之物資,還有港口的士卒故意為難商船」
太尉田祿伯起身,「大王,我們的樓船軍又發現了一處島嶼沿岸的四處港口都能達到這里,在這里修建據點,可以有利的加強我們對海域的管理控制」
各個官員起身稟告,劉恒則是認真的與他們分析。
劉恒將吳國治理到了極點,如今的吳國,百姓富裕,國力強盛,單論國力,甚至已經超過了被分裂的唐國,成為了天下第一諸侯國。
吳國內耕地無數,百姓們安居樂業,靠著這里無數的礦產,加上靠海的特點,劉恒做了很多的事情,他幾乎將沿岸都給聯系了起來,數不清的港口,每天都有上千艘商船行駛在吳國的海邊,他們帶著吳國的貨物前往南越,長沙,楚,齊,趙,唐,長安,甚至是燕國他們甚至能前往倭島上弄來物資,當時看著猴子齜牙的樊伉看到吳國的商船激動的都快哭了出來。
發達的商業將吳國本地的商品價格全部抬高,必需品的價格卻在下跌,民殷富實,不過如此。
吳國的影響力也逐漸概括了南越,長沙等地,在南越國的某些地區,吳王的命令比南越王還要管用,吳國的疆域甚至通過海面達到了南越以南,多了很多的島嶼,整個南越的海面實際上都是在吳國的掌控之下,趙佗和劉恒的爭斗里,趙佗最終還是落在了下風。
劉恒并不會插手群臣的每個政務,也不會強行下令,他更像是群臣的輔助,事情都是群臣來操辦,若是群臣遇到什么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他就會憑借著自己的身份來相助,幫忙解決。
因此在朝議上,都是劉恒在認真的聽,群臣則是喋喋不休的說起自己的想法。
朝議結束,幾個大臣急匆匆的離開,他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操辦。
此時也到了飯點。
劉恒照常來到了竇姬所在的殿內用餐。
在劉恒的諸多夫人里,竇姬是最受寵愛的,論相貌,她并非是最美的,論性格,她也不是最溫柔的,可劉恒就是對她情有獨鐘竇姬曾服侍過太后,這讓她在跟呂王后的爭執中不落下風,一個極少見面的遠親和曾待在自己身邊的侍女哪個更親近這也不太好說。她的個頭很高,人看起來有些強勢,還帶著些脾氣,她對劉恒非常的好,可若是劉恒讓她生氣,她也會跟劉恒斗氣吵架而劉恒最喜歡她的地方,大概是她的學問還不錯。
竇姬十分喜歡黃老之學,她幾次哀求劉恒,跟他索要劉安所書寫的文章。
她認為黃老之學才是全天下最好的治理天下的學問。
而什么儒家,法家之類的,通通都是廢物
她之所以能跟在劉恒身邊這么久,都一直都能受到寵愛,大概也是因為她的作風跟劉恒相似,從不訴苦,任勞任怨,格外勤儉,跟劉恒倒是很般配的一對。
她跟劉恒有三個孩子,大女兒已經準備好成家了,二兒子在西庭國當諸侯王,三兒子一直都待在他們的身邊。
劉恒剛剛走進殿內,劉武就已經行禮拜見了。
比起好動,四處惹是生非,不怎么聽話的劉啟,劉武乖巧懂事,很會說話,深得阿母的喜愛。
劉恒并非是那種情緒外露的人,對待兒子的時候,他也較為嚴肅,不會主動來跟他們親近。
一家三口坐在殿內,吃的飯菜都極為的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