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爺總是說,大漢群臣的性子是折中的,你若是說讓劉敬來治豪強,他們肯定不同意,但是你說要用晁錯,那他們就同意了。
劉敬正式從晁錯手里接過了治豪強諸事。
劉敬雖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比起晁錯還是要好不少,整個大漢的發展似乎都是在朝著一種愈發激進的方向,晁錯認為劉敬不夠激進,而趙禹等人又覺得晁錯不夠激進,再往后的或許會覺得趙禹不夠激進吧。
天下出現這樣的情況,大概率就是出了個好大喜功的君王,不斷的催促著眾人,導致政策越來越急,人也是如此。
在群臣彈劾晁錯,使得劉敬上臺后,有人終于指出了這個問題。
有人公然給皇帝上書,勸諫皇帝的行為,指出了皇帝的七個不足,其中一個就是「君王急功近利,則急躁酷吏多矣」。
劉長在看到那上書之后,氣的愣是沒能吃下飯,據說駕車就沖出了未央宮而上書的人則是一舉為天下人所知。
駐扎在門口的甲士們看著陛下暴跳如雷,站在戰車上嘶吼著飛速離開了皇宮。
還不等他們回過神來,就又看到陛下駕車返回,而在戰車上,則是躺著一個被捆綁起來的年輕后生,劉長恍若帶著戰利品,駕車返回了皇宮。劉長坐在上位,眼里滿是惱怒。
那年輕后生就坐在劉長的身邊,整個人虛弱而瘦小,坐在劉長的身邊,更是讓他顯得楚楚可憐,盡管如此,他還是很硬氣的抬起頭來,表示自己堅決不會屈服。
劉長的手直接抓住了他的后脖頸,仿佛掐著一只貓。
「多少年了,從來不曾有大臣敢如此謾罵朕」「臣并非是謾罵,只
,只是勸諫陛下而已」
「勸諫你這上書痛斥,言語里滿是不敬,你覺得朕是個什么樣的君王」
「陛下當然是堯舜那般的賢明之君,但縱然是堯舜禹,也會因為身邊缺乏伊尹呂望那樣的人而看不清自己的行為,天下人因為陛下的功勞,對陛下
,但是臣卻以甚是敬佩,因此不敢在私下里揣測,但是臣
為,正是因為陛下的賢明,陛下的功德,我們才應該要更加用心勸諫,怎么可以讓陛下的名譽因為一些不值得說道的小事而受損呢」
「今日陛下便是打死我臣也定然要上書勸諫」
「我對陛下的忠誠,是寧死也不能改變的'這年輕人大聲的說著。
劉長都是目瞪口呆。
遠看像是周昌,近看像是張不疑,是個人才啊,居然能將兩種截然相反的大臣的性格給凝聚到一起
驚呆的不只是劉長,呂祿也是如此,這小子是個人才啊
就在剛才,他還以為這小子要被陛下給打死了,自從周昌逝世之后,幾乎沒有人再敢這樣指著皇帝去罵,當然,那幾個長輩除外,但是面前這個小子,是個被太學所驅逐的人,才不過二十余歲怎么敢上書批判皇帝,還將上書的內容弄得滿城皆知,沸沸揚揚的,這不是自尋死路嗎但是現在看來,這小子還挺能說話的,不像個儒生,倒像是個縱橫家。
劉長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再次掐住這年輕人命運的后脖頸。
「你上書辱罵朕,朕還得感謝你不成你個豎子,可知那蒯徹是怎么死的」
年輕人用比劉長更大的聲音說道:「臣不知道但是臣寧死也不會放棄對您的忠誠臣要忠君」
「你再吼我就割了你的舌頭」劉長嚇唬了他一下,隨即又不
隨即又不屑的說道:「你這廝說是忠君,可
你為什么要將此事弄得沸沸揚揚的,還不是為了得到名聲嗎當初有張釋之來刷太子,你好大的膽子,居然敢來刷我」
「臣之所以要讓他們都知道上書的事情,是為了在勸諫陛下的同時也去勸諫這些佞臣這些佞臣都以為陛下是殘暴不仁的桀紂之君以為陛下聽不得勸諫明明知道弊端卻不敢上書來告知陛下陛下,他們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佞臣的行為嗎唯獨我知道陛下乃是千古未有的賢明之君故而臣要上書臣要勸諫臣還要讓他們都知道陛下不會因為他人的勸諫而殺人陛下是從諫如流的圣天子」
「搞道德綁架是吧那你可想錯了,朕自幼立志要當桀紂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