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剛開始說起構想的時候還有些簡單,可是一旦往后延申,這頓時就變得復雜了起來,不同的屬吏,不同的職權,屬吏的人數,品級,張蒼甚至不帶停頓的,張嘴就是一頓點評,劉恒和欒布光是聽著他說,都覺得有些跟不上,思路很難能與他同時前進,還得打斷他,詢問一下上一句的意思。
張蒼很快就說完了自己的全部想法,然后就將這些文書遞給劉恒,又從案下拿出了一本書,交給了欒布。
「這是我為相多年,所整理出來的經驗,你拿去看一看,縱然不能幫你太多,也能讓你度過這段時日,若是有不懂的,就給我寫信」
張蒼說完,渾身后仰,做出了一副疲憊的模樣來。
這顯然是要趕客了。
劉恒起身,拿著那些文書,恭敬的告別,欒布也是茫然的拿著這本書,連禮物都沒來得及放下來,就跟著劉恒離開了他的府邸。
走出來后,欒布才反應過來,自己的禮物都沒來得及獻上去。
劉恒搖著頭,很是無奈的說道:「張相大概是再也不想見到我們了。」
「這件事,只能是由我們來繼續操辦了,方才張相所說的,您覺得如何啊」
欒布回憶了一下,只是點著頭,「我覺得很好」
「需要改動嗎」
「這」
劉恒看到欒布不敢回答,模樣也變得嚴肅了起來,「欒公啊,如今您才是大漢國相,務必要對這些事上心,絕對不能輕視。」
「我那就勞煩您派人抄寫一份,送到我這里,我看看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善」
兩人正要辭別,劉恒卻想起了什么,叫住了欒布,說道:「欒公,還有一件事,倭郡多次上書,直言沒有足夠的官吏來管理當地,我沒有資格來委任官員,請您迅速聯系吏部卿,落實這件事」
「倭郡」
大漢在倭島上設立了郡由平倭將軍樊伉兼任這里的郡守。
樊伉在這里治理了不少時日,算是對倭島靠近燕國的方向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開發。
這里已經出現了道路,有了城池和村落,不過此處的漢人數量非常的少,基本沒有人愿意來到這里生活,除卻一些罪犯被丟到這里外,還有就是一些吳國的商人來到這里,吳人的膽子很大,他們想要沿著倭島往北航行,看看那邊是否有著什么收獲。
就說樊將軍城,如今在這座城池內所生活的百姓數量有十余萬人,其中若是不加上駐扎在當地的士卒,那漢人的數量只有一萬出頭。
這簡直連身毒都不如。
樊伉為了當地的事情,可謂是愁壞了頭。
其實這里有適合耕作的土地,也有各種的礦產,人力資源也不算太低,這片島嶼上的人還是挺多的,光是在西北部,就有幾十萬的人。
樊伉將這里治理的越來越像個開化之地了,可問題是,教化的進程遙遙無期。
大漢在開拓新領地的時候,最重視的不是當地的資源,而是對當地人的教化上。
教化在大漢被認為是第一等的功勞,燕國這些年就在瘋狂的教
化那些境內的胡人們,成果非常的不錯,連帶著半島都開始說著燕語,新一代的人基本與燕人沒有了區別。燕王也常常為自己化胡為夏的行為而感到自豪,包括那些士人們,他們也很追求這種教化,認為讓當地人明白圣人的道理,讓他們「進入文明」是最高的榮譽。
樊伉就差在了這一點上,他實在是無法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