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敲鑼打鼓聲中!
薊城學院的大門打開。
徐庶兼任校長。
不比上谷郡的學院,只是幾棟院子打通。
薊城的學院是新建起來的。
占地一百畝。
城內已經沒有這么大的空地,所以學院建立在城外北郊。
不僅是薊城的小孩可以到此學習,其他郡的小孩,只要送過來,都可以留下。
學院內有宿舍,也有食堂,不過伙食費要學生自己出一點,價格會比較便宜。
只給學生提供,禁止外來的人食用。
伙食很便宜,不僅因為沒有加價,而且因為有補貼,比原價還要低。
這所學院,是為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所辦,并不是貴族學院。
即使以正常的價格提供伙食,普通百姓也很難負擔。
即使趙徽不收學費,很多普通百姓,也會因為伙食的問題,而不會送自己家的孩子來學院學習。
當然,薊城的學院,前來的學生,還是要上交學費。
學費為一月一交,也可以可以一年一交。
一月一交雖然麻煩了很多。
但也是為那些家中沒有多余銀錢的百姓考慮。
即使趙徽收的學費低到每月只需要一百錢,一年只需要一千錢。
但是除了那些殷實之家,沒有多少百姓能一下子拿出一千錢來。
即使一個月一百錢,也還是阻擋了很大一部分人。
這個價位的學費,是趙徽和徐庶走訪了多地,從各地百姓的收入消費中得到的數據。
幽州現在的壯丁,一天如果出去給人做事,一天的工錢能有五十錢。
不過這種事情很少,畢竟現在的經濟太落后了。
多數人主要還是以務農為主,給別人做事的事情,一個月差不多也就兩三次。
樵夫一天砍伐的木柴,能賣個二十到三十錢。
一個兩三口的家庭,一天的開銷差不多在十到二十錢。
這樣的開銷,只能保證他們能夠吃飽。
每天都在為溫飽而奔波。
一個月一百,一年一錢的學費,雖然還是會擋住很多人。
但以趙徽現在的條件,根本不沒有那個能力,讓所有人都接受教育。
教育是千秋之事,不可能一蹴而成。
趙徽只能慢慢的來改變。
今天改變一點,明天改變一點,終究有一天,所有人都能進入學院。
有上谷郡的學院在前,薊城學院還在建造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詢問了。
第一天入學,來了一千多學生。
當中大多都是只上交了一個月的學費。
雖然上交一年,可以少兩百錢。
除了很多人因為一下子拿不出這么多錢外,還有一部分人雖然可以一次性拿出,但還是想看看學院的效果。
看看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在這里學到知識,能不能在這里改變命運。
第一批幾乎都是薊城的百姓。
入學的學生,也都是十歲以上的小孩。
不管是上谷的學院,還是薊城的學院,趙徽都沒有考慮收那些已經成年的讀書人。
學院所教授的知識,和他們之前所學的有很大的區別。
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趙徽按照記憶中的知識,新編出來的。
都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但是卻很容易學。
主要以數學為主,物理和化學涉及的比較少。
另外語文歷史地理,也都有相應的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