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只有趙徽賈詡徐庶三人知道。
第一次的科舉,趙徽認為這些題目還是比較簡單。
一共是三個科目。
文科,主要考的內容是儒學,以及律法文章等。
數科就是和算數有關的。以實際情況為例,諸如戶口統計,田地劃分等內容。
武科考的是兵法戰陣,以及個人武力。
第一次的科舉,不管趙徽和徐庶郭嘉準備的多么充分,真的開始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問題。
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
這第一次,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科舉制已經正式推行,誰也無法更改。
趙徽勢在必行,同時也在告訴那些世家和寒門子弟,趙徽是認真的,并不是隨便說說。
很多寒門子弟,都已經趕到薊城。
但是當初反對的世家,他們的弟子更多。
一共有一千多人參與,其中寒門子弟不過三百人,剩下七百多人全是各個世家豪族的小輩。
他們反對科舉制,因為察舉制是在他們控制中,他們想讓自己的晚輩成為孝廉,不過就算一句話的事情。
就算這個晚輩是個白癡,什么都不會,他也可以安安穩穩的坐在官位上。
所有事情,自然會有其他人幫助他完成。
他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
現在換成科舉制,世家的人還能不能成為官吏,完全是靠他們自己的知識,他們的家族,給與他們的幫助變得非常有限。
他們比起寒門子弟的優勢,就只在于他們在知識的學習上,會更輕松一點。
可以拜名士為師,想要什么書籍,都可以直接花錢購買。
科舉制雖然給寒門子弟,打開了一條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道路。
但是一切還要靠他們自身的努力。
寒門子弟的七點,還是要比那些世家子弟要低得多。
這一點,趙徽現在還無法改變。
不過任何時代,富裕的人,所擁有的資源總是比窮苦的人多得多。
并州幽州兩州之地只有三百寒門子弟來到薊城,參加這第一屆的科舉考試。
涼州之地的寒門子弟,不可能只有這三百人。
只是更多的人,就算想來,他們的經濟卻不允許。
根本拿不出數千錢,用于路上的花銷。
更多的寒門子弟是想來而來不了。
但是更多的世家子弟,不是不能來,而是不想來。
這七百人,不過是世家派來試一下水的。
根據寒門子弟數量,他們派出了兩倍的人數。
就算科舉制給寒門子弟開了一條希望之路。
這些世家的人,也要把這條給堵住。
就按照趙徽之前說的,只錄用前一百名。
按照平均來算,世家的人占七十,寒門占三十。
但是世家的人,一個個都非常驕傲,他們根本就看不起寒門子弟。
不認為前一百名,會是一個均數。
他們不覺得寒門子弟和他們會是一個水平。
既然是公平公正的考試,寒門子弟的成績肯定不如他們。
就算有幾個易數,一百個人中給寒門子弟五個,就已經差不多了。
這是他們這些世家的底氣。
他們占據了科舉人數的七成但是在錄用上,他們的人數要占據九成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