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一臉懵逼的格德司公國使者后,馬林忽聽手下來報鋼鐵廠投產了
之前,為了修建高位水庫,馬林特地搞了粉煤灰水泥,而后,又搞了鋼鐵廠,打算生產鋼筋,以在修建水庫時,使用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
為了生產鋼筋,馬林特地搜集材料,興建了一座5噸級日產5噸的冶鐵小高爐,和一個2噸級的平爐,以及一座專門把焦煤焦化成焦炭的煉焦爐。
當然,興建小高爐不難,建造平爐也不麻煩。真正麻煩的,是如何把煉焦爐里的副產品焦爐煤氣,收集起來,并通向平爐燃燒室,用于平爐煉鋼。
為此工匠們奮戰了幾個月,靠著人工,使用昂貴的青銅,制造了能夠長時間內防銹的銅管,來導引焦爐煤氣前往煉鋼平爐。
經過幾個月的嘗試,終于,在1501年4月底,完成了調試,開始了正式的冶鐵、煉鋼
雖然說,日產生鐵5噸和日產鋼材2噸,在后世可能就是個笑話,一個村辦鋼廠的產量也比馬林這個小鋼鐵廠產量要大得多。可是,這也要考慮歷史環境。
在后世,因為工業極度發達,鋼鐵生產出來,不愁沒有用途。像是華夏大搞的房地產,每棟樓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鋼筋。另外,機器制造中,消耗的鋼鐵也非常驚人。所以,鋼鐵產量往往成為一個國家重要的工業指標。
可是,在這個年代,因為機器工業尚未出現,鋼鐵的用途非常狹窄。鋼鐵生產出來,要么用于生產農具、菜刀、鐵鍋等日用品,要么,就是用于生產武器鎧甲。
所以,這個年代的鋼鐵用途很有限,整個社會消耗量也不算大。你要真把后世的鋼鐵廠搬過來,生產那么多鋼鐵,估計都沒人買。
日產5噸生鐵,聽起來少,但一年下來,也有1825噸了。1825噸是啥概念也許某鄉鎮鋼鐵廠老板會鄙視之,但是,在古代,絕對算很多的了。要知道,根據資料,1670年的俄羅斯,年鋼鐵產量不過才2400噸。
而1670年是什么時代那可是彼得大帝登位前夕。那時的俄國,已經是歐洲強國了,人口至少幾百萬。
1825噸鐵啊,算成斤,足有365000斤之巨。而打造一把65式騎兵軍刀,才需要185千克鋼鐵。折算下來,1825噸鐵,可以打造近10萬把。而一副哥特式板甲,不過重50斤,用這些鋼鐵,則可以打造7300套
總之,讓東弗里斯蘭伯國自己消化,1825噸鐵絕對用不完
所以,剛剛投產呢,馬林就要為鋼鐵銷路頭疼了
“哎呀,怎么忘記正在干仗的薩克森和格德司了”馬林突然拍了拍腦袋。
在后世,什么生意最賺錢自然是軍火和毒一品了。不過,后世武器裝備制造是很有技術含量的,一般人搞不定。比如非洲黑叔叔就沒法自己搞定,不得不買。所以,軍火商可以抬高價格,壓榨買家。
但這個年代,不管是刀劍也好,還是鎧甲,技術含量都不高,大家招幾個鐵匠都能生產。所以,武器鎧甲想賣很高的價格,是很難的。
但是,這個年代,歐洲冶鐵技術太過垃圾,早期一直采用“塊煉法”這種低級冶鐵技術。這樣的冶鐵技術冶煉出的鐵,比較軟。甚至,有士兵出現刀劍刺殺后變彎了,士兵需要在地上把刀劍重新踩直了后再使用。
不過,隨著文藝復興的開展,歐洲人從早期宗教束縛中漸漸走了出來,科學開始發展。法國人首先在15世紀中期搞出了大塊的鑄鐵錠,然后,這個時間段,英國的冶鐵業也該開始大發展了。16世紀早期,英國人就搞出了紅夷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