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侯林立的德意志,任何國家都別妄想單憑自身,單挑全帝國的其他勢力。所以,小諸侯要抱團,或者找大諸侯當靠山。而大諸侯,也需要找一批小弟作為盟友,好增強實力。
因此,德意志地區看著有200多個大小諸侯,但實際上,也就那么幾股勢力。主要就是,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皇帝派,和七大選帝侯為首的各個地方實力派。當然,也有一些富裕的強國,無須依附別人,自己單獨成為一體。比如,挑起了弗里斯蘭地區沖突的格德司公國,因為地處萊茵河下游肥沃地區,財政良好,加上貨運方便,倒是可以自成體系。
另外,克里弗公爵約翰二世,也可以自成體系。因為,他名下不但有克里弗公國,還有馬克伯國。兩國都不算小,加起來也能算一號勢力。更何況,約翰二世的二弟恩格爾伯特,也是內弗斯伯國的伯爵,也算這股勢力之一。更何況,約翰二世的三弟菲利普,還成了條頓騎士團國的大團長。
還有就是,一些準強國,也會抱團,形成一股勢力。其中的代表,就是士瓦本同盟。這是士瓦本地區的一批實力不強不弱的貴族,結成的一股自保的勢力。不過,這股勢力,投靠了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哈布斯堡家族。
馬林之所以要進入帝國議會,除了像獲得和其他諸侯一樣平等的外交地位,還有就是,也希望通過參加帝國議會,獲得盟友,避免以后成為孤家寡人。
就像后世同意小德意志的普魯士,除了其軍事上的強大,外交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外交的重要性,都不遜于軍事上的努力。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首相俾斯麥是什么人他是個外交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在德國和法國沖突時,英國和俄羅斯都沒有扯德國的后腿,甚至還暗中支持。所以,普魯士擊敗了當時的歐洲豪強法國,成就了新的大國地位。這和俾斯麥的高超的外交手段是分不開的。
終俾斯麥一生,他都強調和俄國保持良好關系的重要性。因為,俾斯麥深知,沙俄國土面積巨大,動員能力極強,也很有韌性。所以,俾斯麥執政期間,一直選擇拉攏沙俄。這樣,不但避免了一個死纏爛打的強力對手,還保證了東線國土的穩定,使得普魯士有足夠的精力和法國單挑。
但到了威廉二世時期,這個蠢貨不但得罪了西邊的英法,和俄羅斯也撕破臉,結果導致德國被東西夾擊。就算德軍實力強大,也禁不住兩條戰線、三大帝國的聯手。其選擇的盟友,也是奧地利和意大利兩個逗比國家。
因此,外交上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擴張過程是否順利。
需要指出的是,普魯士之所以能在19世紀崛起,除了大搞軍國主義,在1834年搞的由普魯士領銜的德意志關稅同盟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個關稅同盟,普魯士把德意志北部的大部分諸侯除了南部的巴伐利亞等幾個邦國之外,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貿易和利益聯合體,并成功把奧地利排斥出了小德意志地區。
通過這個關稅同盟,普魯士大肆發行刻著普魯士國王頭像的泰勒銀幣,讓他流通于德意志諸邦國。習慣了使用普魯士泰勒的各邦國臣民,也就對于臣服于德意志的領導,沒啥排斥心理了。畢竟,他們天天都使用刻著普魯士國王頭像的銀幣
馬林其實很想建立類似“德意志關稅同盟”那樣的組織,把北部德意志地區的市場都統一起來。但是,這是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