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的方案圖紙很快便送達了漢堡和呂貝克,不過,卻遭到了呂貝克方面的否決。雖然說,現在基爾也是呂貝克下屬城市了,但是,呂貝克的核心,肯定還是呂貝克城。因此,在呂貝克議員眼中,運河還是直通呂貝克比較好。
漢堡那邊,也是同樣的想法。雖然在倫茨堡到基爾之間挖運河比較省事,但因為不通漢堡城,他們也是不大樂意。當呂貝克方面的消息傳來后,漢堡議會也否決了馬林的建議。但是,魏茨曼提出的,用迪特馬爾申縣換取倫茨堡的方案,卻是被漢堡議會通過了。
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就是因為,歐洲這個年代沒有農業稅,只有商業稅
農村再廣大,也是不收稅的,利益都被莊園主貴族拿去了。對于漢堡議會而言,農村再廣大,也不如一個能征收商業稅的漢薩城市來得重要。
所以,漢堡議會最終決定拿迪特馬爾申縣換取漢薩商業城市倫茨堡。
馬林有些呆拿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一個縣,換取一個連同城郊部分只有幾平方公里的小城,漢堡議員們數學是看門大爺教的么
不過管他呢,最終得益的是自己,雖然短期內可能沒啥稅收,但馬林相信,最終獲益更大的,必然是自己。畢竟,一個迪特馬爾申縣,基本就是東弗里斯蘭伯國三分之一大了。至于那個什么當地的抵抗部隊,也從不在馬林眼里。只要防備對方故技重施,來個“水淹七軍”,自己一方絕對是穩穩勝過對方的。要知道,迪特馬爾申上次抵抗丹麥,不過才動用了1000主力民兵和3000民壯。在馬林兩萬大軍面前,這點人絕對難以抵擋。
至于那個使用洪水淹死數千丹麥精銳的伍爾夫埃斯布蘭德,馬林倒是很有興趣見一見。畢竟,在習慣了硬碰硬的歐洲,能想出利用決堤的辦法淹死敵軍的計策的,也算是很難得的了。
就這樣,馬林把剛剛攻下的漢薩商業城市倫茨堡移交給了漢堡方面。然后,他繼續帶著大軍,開始向石勒蘇益格公國其他地區進軍。
石勒蘇益格公國并不止是后世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艾德河以北的約5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還包括后世德國和丹麥邊境線以北的約3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那塊土地,后世叫做南日德蘭郡。如果算上后世丹麥的南日德蘭郡,石勒蘇益格公國的面積,總共達到了9200平方公里之多。
當然,石勒蘇益格公國,其實長期屬于丹麥的諸侯國。1460年,奧爾登堡家族的克里斯蒂安一世,同時繼承了荷爾斯泰因公國和石勒蘇益格公國后,宣布兩個公國連成一體,不可分割。雖然設置了兩個宮相,分別駐扎在格呂克施塔特和石勒蘇益格城,但根據1460年克里斯蒂安一世簽署的里伯條約,兩個公國是“永遠不分離”的。
但不管是馬林,還是呂貝克和漢堡,都不怎么把這個什么里伯條約放在眼里。畢竟,那是人簽訂的條約,又不是上帝的旨意,沒什么不可以更改的。大不了,逼迫丹麥現任國王漢斯再簽訂一個條約唄
事實上,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形勢非常復雜。在后世南日德蘭郡地區,生活的都是丹麥人。而南日德蘭郡以南的地區,生活的卻都是德意志人。所以,19世紀德國和丹麥簽署協議的時候,把石勒蘇益格南半部都是德意志人的地區,劃給了德國;而北半部都是丹麥人的地區,劃歸了丹麥。也就是說,石勒蘇益格地區,南邊全是德意志人,北邊都是丹麥人,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