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于那三十幾萬難民一籌莫展,但亨利七世和他的大臣們都明白絕不能讓難民抵達倫敦。否則,就是國都動蕩了。
于是,糾結再三后,亨利七世下令理查德波爾爵士的18萬大軍停止南撤,在劍橋郡、北安普敦郡和諾福克郡北部邊境地區設立防線,嚴防難民越過防線南下。
至于防線以北的林肯郡、諾丁漢郡和萊斯特郡等未受災的地區,暫時放棄,任由災民涌入。至于西邊的斯塔福德郡和柴郡等,也任由難民涌入。
英格蘭朝廷的打算是保住最富庶的東南地區不受難民沖擊。至于中部幾個郡,就隨他去吧。而那些領地受到破壞的貴族,以后也會受到補償。比如亨利七世的繼父德比郡伯爵托馬斯斯坦利,他的德比郡封地就遭到了蘇格蘭軍隊的洗劫。因為深恨托馬斯斯坦利的毒計,蘇格蘭軍隊在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的指示下,把德比郡洗劫得很徹底。
不過,德比郡可是托馬斯斯坦利的地盤。托馬斯斯坦利是什么人那可是亨利七世的繼父啊。而且,托馬斯斯坦利是亨利七世能夠打敗理查三世奪取王位的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如果沒有托馬斯斯坦利幾個人作為內應,甚至陣前倒戈,理查三世未必會輸給亨利七世。甚至,贏面比亨利七世要大得多。畢竟,亨利七世只帶了2000法國雇傭兵登陸英格蘭,后來決戰時也不過才5000人馬。
也是理查三世大意,只帶了1萬人馬迎戰。但這1萬人馬里,竟然有3000人臨陣倒戈托馬斯斯坦利的弟弟威廉斯坦利帶著3000人馬倒戈,而托馬斯斯坦利帶著1000人按兵不動,而且,諾森伯蘭伯爵的2000人馬也按兵不動。
也就是說,理查三世的1萬大軍,竟然有3000人臨陣倒戈,另有3000人按兵不動
最后,只剩下理查三世率領的4000兵馬和亨利七世率領的5000兵馬以及威廉斯坦利率領的3000臨陣倒戈的叛軍作戰。這時候,雙方兵力對比從2比1變成了1比2。而且,理查三世還是腹背受敵,不敗才怪。
但現在的情況大不相同,理查三世殺害侄子篡位,激怒了貴族階層,導致眾叛親離,才會被亨利七世帶領幾千人就給反了。
而愛德華伯爵遇到的,是一個團結一致的英格蘭朝廷。因此,別說帶幾千人登陸,就是帶一萬大軍登陸,失敗的可能性也極高。愛德華伯爵也清楚這一點,加上假理查失敗的教訓,倒也沒有輕率出兵英格蘭,而是先在愛爾蘭鞏固地盤。等到后方穩定了,才會出兵英格蘭。
英格蘭最核心的,就是東南部倫敦四周的幾個郡。而且,人口也集中于此。所以,英格蘭朝野上下都明白,在這個關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難民涌入倫敦。甚至,不能讓他們破壞倫敦周圍幾個郡。至于中部幾個郡,用來給難民禍害,倒也是足夠了。
至于中部幾個郡百姓的死活亨利七世是不在意的。其他貴族也不在意,至于中部幾個郡的貴族,事后也會得到一些補償的。反正,肯定沒有老百姓的份兒。至于貴族領地的勞動力很簡單啊,從活下來的老百姓里雇傭收編唄反正,經過難民的禍害,那些活下來的老百姓,肯定也一無所有了,不給貴族干活,哪里有活路
就這樣,亨利七世和他的大臣們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任憑那三十幾萬難民,禍害中部的林肯、諾丁漢和萊斯特三個郡,以及西部的柴郡和斯塔福德郡。用中部幾個郡百姓的痛苦,換來南部地區的平安。
流民過境可不是鬧著玩的,雖然歐洲難民沒有華夏難民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但是,涌現出盜賊團什么的,卻是很正常的。到時候,盜賊團活動的區域,定然民不聊生。
而事后,英格蘭朝廷所要做的,只是鎮壓盜賊團,或者干脆拉攏盜賊團,把他們編入軍隊了事。至于平民的死活,誰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