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們戴上沉重的腳鐐,不但讓他們跑不快,而且也沒法騎馬逃跑。而帶著腳鐐步行逃跑,非常容易就會被馬林的騎兵追上。
而且,給這些危險分子戴上腳鐐后,也能讓他們認清現實,不敢隨便反抗和逃跑。這樣,馬林也能少派一些士兵去監督他們勞動。
對于那些步兵俘虜,馬林決定,只給其中的軍官和精銳定制鋼鐵腳鐐。那些老弱病殘,只打算上木制腳鐐。
至于如何區分步兵里的精銳和老弱,那個太簡單了。只要在登基俘虜的時候,看他們是前排的還是后排的就能區分了。這個年代,歐洲戰場上的習慣,就是前排放老兵和精銳,后排多半是老弱和新兵。
剩下的那些民壯,馬林則沒打算給他們上腳鐐。只要派幾個輕騎兵在邊上看著,即使只有幾百個騎兵,也足夠威懾那28萬民壯了。因為,那些農奴出身的民壯,沒有反抗的勇氣
最后,經過統計,馬林發現,竟然需要25萬副鐵制的腳鐐。這個數字,驚呆了馬林。
要知道,這個年代可不是機器化大生產的時代。每一副鐵制腳鐐,都需要精通造鎖的鐵匠精心打造。一般而言,打造一副腳鐐,需要一個鐵匠手工打造幾小時。一天下來,一個熟手鐵匠也打造不了幾幅鐵腳鐐
所以,這是一筆大訂單。即使下單了,也需要很久才能收到貨。畢竟,人家鐵匠也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出那么多腳鐐。
顯然,馬林手下是沒那么多鐵匠的。隨軍的,只有幾十名鐵匠。而且,多半還不精通造鎖。
無奈之下,馬林只好借用了前世一些皮包公司的手法外包
馬林手下是缺鐵匠,但是,附近有呂貝克和漢堡兩個大的商業城市,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總之,每個城市,甚至每個小鎮,應該都是有精通打造鎖具的鐵匠的。
到時候,直接讓門路比較廣的呂貝克和漢堡的商人,幫自己聯系各地的鐵匠,應該很快就能把25萬副鐵腳鐐湊齊。
因為戰俘里有太多的猛人,馬林也不敢疏忽大意,每天都安排了大量將士輪流值守,避免有人逃跑。
為了更好地控制這些戰俘,馬林把那些民壯和老弱隔離開來后,指揮幾萬民夫修建了一個巨大的土圍墻,把最危險的25萬戰俘都驅趕進了圍墻。然后,每天派兵在圍墻四周嚴密看管,避免有危險分子逃跑。
只有等到定制的25萬副鐵腳鐐都到貨了,可以方便地控制那些危險分子了,馬林才會放心地分兵把這些戰俘給押送回國,參加運河的挖掘工作
書友群,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277600208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