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因為腓特烈三世想組建聯軍來討伐的原因,馬林獲得了和皇帝劃清界限并自立的機會,但是,馬林卻不感激腓特烈三世,也不打算放過對方。
畢竟,若是馬林自己沒錢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的話,說不定這次真的被腓特烈三世坑死了。所以,這次戰爭,馬林打算讓薩克森選帝侯國好好地出一次血。
勃蘭登堡選帝侯國出一次大血是肯定的了,畢竟,勃蘭登堡選帝侯都落到自己手里了,還有勃蘭登堡的軍隊基本也被俘了。所以,勃蘭登堡這次想不被馬林拿捏都難。
而薩克森選帝侯國,因為腓特烈三世跑路了,使得馬林手里沒有多少談判的籌碼,無法從薩克森敲到太多的好處。
但這并不是什么問題,因為,馬林打算進軍維騰堡,把薩克森選帝侯的繼承人腓特烈三世的弟弟約翰,以及約翰的子女都抓起來。抓住了對方的繼承人,和抓住腓特烈三世本人的效果,是一樣的。因為,腓特烈三世沒有后代。抓住了約翰和約翰的子女,等于抓住了下一任薩克森選帝侯。到時候,談判的時候,籌碼就很足夠了。
這一次,馬林無論如何都打算在薩克森選帝侯國身上割下一塊大肉的。主要是,腓特烈三世對自己的威脅太大了,必須給他一個難忘的教訓。
而且,熟讀歷史的馬林知道,談判,光靠耍嘴皮子,是沒啥用的。最終,談判桌上,是要靠實力說話的。強國的代表,即使嘴皮子不利索,但靠著背后強國給予的足夠底氣,一樣能占上風。弱國的代表,嘴皮子再厲害,也改變不了祖國弱小的事實。談判者的能力,只有在雙方實力差不太多的情況下,才有發揮的余地。當然,盟友的實力,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另外,馬林讀過華夏歷史,知道內戰時期,在簽署雙十協定的前夕,雙方都還沒有停止軍事行動。因為,誰在戰場上占上風,談判時也更有底氣。
所以,馬林在解決了外交的問題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出動大軍,攻破維騰堡,逮住約翰和他的子女們,以獲得在談判桌上的主動。
為此,馬林早就派出間諜,前往維騰堡,監視韋廷家族成員,防備他們出逃。若是約翰等人逃離了維騰堡,那么,馬林也會改變作戰目標,以抓捕約翰等人為首要目標。畢竟,約翰等韋廷家族重要成員的重要性,比維騰堡還要高一點。
當然,維騰堡也是要攻下的。因為,作為富庶的薩克森選侯國的首都,維騰堡的財富是比較客觀的。攻破維騰堡,馬林不需要在全城進行洗劫,只要洗劫下薩克森的國庫和大貴族、大商人們的府邸,就足夠回本了,還會有很多盈余。
畢竟,薩克森地區是漢薩同盟第二大商圈,產生的賦稅,還是很多的。薩克森商圈和文德商圈不同,文德商圈的漢薩城市,自主性較強,稅收基本歸漢薩城市本身支配。而薩克森商圈的漢薩城市,雖然名義上是自主的,但實際上暗中被薩克森諸侯掌控了,并未薩克森諸侯了大量的賦稅。所以,薩克森一直是德意志地區實力最強勁的諸侯之一。只要攻破了薩克森選侯國首都維騰堡,必然能夠獲得大量的金銀等財物。雖然和呂貝克、漢堡這樣的漢薩最富有的城市不能比,但肯定比普通城市富裕太多了。
維騰堡在后世叫做“路德施塔特維騰堡”,施塔特在德語中是城市的意思。路德施塔特的意思,就是“路德之城”,也有翻譯把路德施塔特直接翻譯為路德之城的。
之所以后來在維騰堡前面加個“路德之城”,是因為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就是在維騰堡,在腓特烈三世的支持下發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