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革命沒有開始之前,秋收是如此地重要,幾乎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命脈。秋收有誤,可能會導致饑荒和政局不穩。所以,為了秋收,馬林把大部分將士都派去參與秋收了。只有南明斯特的幾萬戰俘,沒有參加秋收。因為,挖通連接萊茵河的運河,重要性不在秋收之下。
在這個交通方式落后的年代,道路和河流,也是勢力擴張的重要途徑。在19世紀的華夏,英國人就通過長江這條重要水道,利用戰船,把手伸進了長江流域。而俄國人,則通過舉世聞名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把手從遙遠的歐洲,伸到了東北。
只是,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太晚了,1916年才通車,而沙俄在1917年就完蛋了。但這條鐵路也給后來的蘇聯帶來的便利。所以,1905年沙俄毛子在東北慘敗,而蘇聯在諾門罕戰役中卻取得了勝利。倒不是說蘇軍戰斗力多強大,實際上,蘇軍傷亡要超過日軍。只不過,因為有西伯利亞大鐵路,蘇聯人又多,還不在乎人員傷亡。所以,鬼子果斷選擇了認慫。而且,后世斯大林支持外蒙立國,而不愿將其歸還華夏,就是因為外蒙緊靠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只要西伯利亞大鐵路被掐斷,蘇聯對遠東地區將會完全失去控制。什么外興安嶺啊,就和蘇聯沒啥關系了。這也是為何后世,普京依然重視外蒙的原因
華夏真要謀奪外興安嶺,就先要得到外蒙,隨時可以掐斷西伯利亞大鐵路當然那不太可能,后世已經是核武時代,想搶毛子那么多地盤,非得吃核彈不可。這樣的假設,是在常規戰爭的前提下。如果拋開核武器的因素,華夏只要奪取外蒙,掐斷西伯利亞大鐵路,毛子就會喪失對遠東的控制權
扯遠了,以上這段,只是表明了交通的重要性。馬林想把手伸進魯爾區,必須打通和魯爾區的交通線。而水路交通,是目前最合適的。
萊茵河雖然是德意志的重要河道,但其有個致命的缺點入海口在荷蘭
只要荷蘭人把入海口封鎖了,內河航運就會崩潰。所以,在后世,德國人修建了很多運河,什么中德運河啊,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啊當然,少不了基爾運河這一堆的運河,把德意志北部平原地區貫通起來,連接大海,方便了煤炭和鐵礦石等重要工業戰略資源的運輸。而且,即使到了后世,運河運輸的成本,依然是低于鐵路運輸的,是大宗廉價貨物的首選運輸模式。
馬林現在修的這條明斯特運河,實際上就是后世的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的簡化版。主要是,距離縮短了,河道也窄了一點。但是,其作用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連接萊茵河和埃姆斯河,直通北海。而中德運河,則主要作用是,橫向把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水路運輸網。
可以說,只要明斯特運河挖通,馬林就能把手伸到萊茵河畔,并讓埃姆登,成為萊茵河商船的出海口。這樣一來,埃姆登的經濟想不騰飛都難。
正是鑒于此,在秋收這樣如此重要的時刻,馬林也沒有停止挖掘明斯特運河的步伐,最多讓施工大軍不要影響南明斯特地區的秋收而已。
因為忙于秋收,馬林手下將士的功勞獎勵,都沒來得及統計和發放。要到秋收結束,才會重新繼續戰功的統計和最終獎勵的問題。
因為秋收,各國的武裝沖突都暫停了。為啥雖然各隊主要是雇傭兵,不一定需要參加秋收。可是,為那些雇傭兵服務的民壯,必須要參加秋收啊。否則,勞動力就不足了。拖延了秋收,對哪個國家打擊都大。只有像威尼斯這樣的商業國家,才會不太重視秋收。因為,該國公民基本都是商人,要不就是為商人服務的水手什么的,種地的很少。
呂貝克和漢堡也是如此,他們是漢薩城市。只不過,在上次戰爭中得到荷爾斯泰因公國后,它們治下才有了大量的農田。
但讓馬林無語的是,呂貝克和漢堡雖然瓜分了荷爾斯泰因公國,但兩個城市,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荷爾斯泰因公國的幾個城市上。它們下大力氣,把分到各自手里的幾個城市,發展成為商業繁華的城市。但對于廣大的農村,兩個漢薩城市,居然不聞不問。反正,農村的莊園又不能收稅,呂貝克和漢堡兩個漢薩城市,干脆讓鄉下的莊園主們搞議會自治,別來打城市的主意就行
這個秋天,不止是本土在大搞秋收,馬林在美洲的殖民地,其實也在大搞秋收。而且,因為緯度低的原因,美洲的秋收要比歐洲本土要早。尤其是格林納達,因為處于熱帶,實際上早就秋收了。也不對,格林納達因為是熱帶的島嶼,壓根就沒有春夏秋冬的概念,也就沒有秋收的概念。人家那是時間到了就收割,不問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