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養豬
也許,用新鮮的糧食來喂豬太過奢侈。但是,用陳糧喂豬,卻是沒什么可說的。而且,也不是天天拿糧食喂豬啊。一般情況下,用麥類糧食的麥麩,用來當豬飼料足矣。
平常的情況下,使用秸稈粉碎得到的草糠當豬飼料足矣。只有那些需要育肥的豬,才會喂養麥麩等高營養的豬飼料。
當然,馬林現在情況特殊,糧食多得吃不完。所以,馬林現在有條件使用大量的陳糧,粉碎后,作為重要的飼料,用于養豬。
之前,馬林在東弗里斯蘭搞的豬圈養豬,已經小有規模。其圈養的總飼養數量,已經達到了6000頭以上。現在,馬林手里又可以拿出那么多的陳糧,繼續擴大養豬規模,完全不是什么問題。
只不過,讓馬林郁悶的是歐洲家豬的素質好差
這個年代,歐洲家豬的提醒較小,而且,一些歐洲家豬還有獠牙的存在,有些像野豬。雖說,這種豬肉的味道,還算不錯。但馬林更清楚明白身為家豬,體型和生長速度,才是最主要的。像歐洲家豬這樣的,現在這種情況,體型較小,且需要兩年才能長大,絕對屬于下等家豬。
而且,歐洲家豬這個年代的生育能力很差,母豬每胎,才能產五六個小豬仔,水平簡直爛得可以。要知道,同時期的明朝,太湖流域的太湖豬,母豬每胎正常能產12只以上的小豬。多的,甚至能產20頭小豬。而且,其生長速度也遠超此時的歐洲本土家豬,成長周期,在一年之內,比歐洲家豬快一倍。
如此一來,同等時間內,太湖豬的生產和種群擴大能力,要超過歐洲家豬的四倍以上,自然遠遠優于這個時代的歐洲家豬。而且,后世的歐洲家豬,也的確引進過國內的太湖豬,改良過歐洲家豬的品種。
馬林打算,接下來,在開通大明的航線后,趁機派人在大明蘇南的太湖一帶,尋找太湖豬。然后,挑選上好的公豬和母豬數對,裝船帶回歐洲。然后,把這種生長更快,繁殖能力超強的家豬,引進北海大公國,以有利于養豬業的發展。
只有養豬規模迅速擴大,養的豬多了,豬肉的數量才會大大提高,以滿足國內的需求。豬肉多了,才能有更多人吃上肉食。眼下的德意志人也偏瘦弱,身高也不算高。只有補充了足夠的營養,國民才能長得更高更壯。然后,在戰場上拼刺刀的時候,才能更占優勢
眼下德意志人中,除了出自騎士家族的人,因為遺傳基因問題和家庭生活條件較好,很多人都能達到1米8之外,那些普通的平民,很多人身高都達不到1米7,和后世的歐洲人大相徑庭。
這也難怪,后世的歐洲是發達地區,人民生活水準很高,天天吃著牛排,喝著牛奶,男人普遍身高都達到了1米8左右天生矮小的南歐人除外,比如西班牙人。
而現在的歐洲人,普通人生活條件極差,很多人連摻雜了泥土和石子的黑棍面包都未必能吃得上,只能吃摻雜了黑麥和野菜等亂七八糟的東西的黑糊糊粥。持這樣的東西,要是能長高,那就有鬼了。
所以,只有讓國民都吃上面包,時不時地再吃上豬肉和咸魚,然后在發育期多喝牛奶,自然能長得更高。
因此,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養豬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書友群,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277600208群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