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即將爆發,馬林除了督促各地抓緊春耕外,還在不住地調整對英軍的戰術戰法,并更換部分武器。
英格蘭軍隊和歐洲大陸上的軍隊非常不同,所以,馬林需要改變一些戰術。比如,火繩槍部隊,馬林打算,給前排的火繩槍手,普遍裝備胸板甲和頭盔。因為,對戰時,英格蘭數量龐大的長弓兵,肯定會“箭如雨下”。如果不穿胸板甲和頭盔,很容易被英格蘭的長弓兵射成刺猬。因為,火繩槍手的射擊速度,遠趕不上英格蘭長弓兵的射速。
除了前三排火槍手和長矛手都穿胸板甲和戴鐵盔外,后排的戰士,馬林也打算發給鐵盔。這是因為,英格蘭長弓兵喜歡拋射,箭支射中頭部的幾率很大。為了防止傷亡過大,馬林從其他軍隊中調撥了大量的頭盔,給英格蘭遠征軍使用。
另外,馬林已經開始有計劃地給火槍兵更換火槍。也就是把火槍兵使用的穆什克特大火槍這種老式的火繩槍,逐步更換為更先進的發條打火槍。
自從達芬奇等人弄出了簡單的碳素彈簧鋼后,發條和彈簧的打造,更加容易了。彈簧鋼的彈性和韌性,更加適合打造發條。這種材料的出現,使得發條的打造,成品率提高了很多。
而在彈簧鋼出現之前,意大利工匠們打造發條,一般是把一根生鐵棒反復加熱敲打,在加熱鍛打中,去除生鐵中的雜質,使之從生鐵向鋼過度這是一個物理的過程在古代華夏,這就是所謂的“把生鐵鍛打成精鐵”的過程,中間很耗力氣和材料。要鍛打很長時間,這根鐵棒,最后被鍛打成細長的“鐵尺”。此時,這根“鐵尺”已經不能算生鐵了。因為,在加熱鍛打中,很多碳元素被消耗掉,降低了生鐵的含碳量,使得鐵尺變成了鋼尺。
然后,工匠再把這根“鐵尺”高溫加熱。加熱后,在固定的工作臺上彎曲固定,艱難地纏繞成卷狀。然后,再放入退火爐里進行去應力退火。
但前提是那根“鋼尺”沒出問題。因為是純手工鍛打除碳的,所以鋼尺的含碳量控制很難。畢竟,靠熱鍛除碳,質量很難控制。所以,用生鐵棒打造發條,成品率很低,一般不到一成。其中,最難的地方,就是把生鐵棒熱鍛成含碳量合適的鋼尺。只有質量達標的鋼尺,才適合做發條后面的彎曲和退火工藝,倒是不復雜。所以,如此低的成品率這還是熟練工匠的成品率,造成發條價格居高不下。
而且,就算你知道發條是怎么打造出來的,沒有浸淫此道多年的工匠,也很難打造成功。因為,靠手工熱鍛控制鐵尺的含碳量,難度太高了,需要極為豐富的經驗。
可是,在馬林弄出了普通的碳素彈簧鋼后,制造發條的最大問題材料問題,就直接被解決掉了。
所以,在工匠們看來極難的第一階段鍛打鐵尺的階段,直接換成了澆鑄鐵尺。然后,簡單地鍛打一會兒是為了讓鋼尺的結構更牢固緊湊,就可以用來卷制發條了
經過工匠們的反復試驗,馬林發現在使用了彈簧鋼后,發條打造的過程變得簡單了,成品率從使用生鐵棒熱鍛的不足一成,達到了八成以上
如此,發條的制造成本和制造時間,都大大地降低了
當然,這個過程,花了很久很久,工匠們經過反復驗證,才做到的。就在馬林忙著主持春耕的時候,發條鑄造車間,才來報喜。
馬林自然大喜過望,發條成本大大降低,就意味著成本的極大降低。如此,發條打火槍的大規模列裝,就有了條件了。
當然,馬林也沒忘了保密。在重金獎勵了那些工匠后,那些工匠和他們的家屬,被遷入了一個專門給保密單位居住的小城里。這有些類似后來共和國在中西部大山里和沙漠中建立的軍工單位,保密性很好。而且,這個年代的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很低,只要天天吃飽穿暖,那些工匠和他們的家屬,也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