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并不擔心丹麥國王漢斯會拒絕,因為,如果他拒絕了,不說自己會不會對他動手,光是呂貝克不讓丹麥軍隊渡海,就能掐滅丹麥攻陷瑞典南部的野望。
丹麥王國現在其實虛弱得很,尤其是經濟,快崩潰了。如果不是馬林網開一面,不急著催他們支付賠款,還花錢購買挪威的木材,也許丹麥現在經濟就崩潰了。
而且,如果繼續保持現狀的話,丹麥王國之前那一萬多軍隊,也是難以養得起的。以丹麥王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以后恐怕最多只能養活五六千軍隊。
而如果打下瑞典南部地區,那就不一樣了。馬林給劃的那道線以南,也有七八萬平方公里,還是瑞典緯度最低、氣溫最高的區域。
這塊地最南端沿海區域,還是可以搞一搞農業的,種點黑麥還是沒有問題的。事實上,瑞典南部沿海,一直以來就是丹麥控制的,也發展了一定的農業。如果不是馬林插手,丹麥會一直控制瑞典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區,直到17世紀敗給古二爺和他的父親后,才徹底丟掉這些地區。
除了南部沿海地區氣候溫暖,可以種點耐寒的黑麥之外,稍微內陸的地區,砍伐掉森林,還可以放牧,養點羊和牛馬什么的。而在砍樹墾荒時,砍下來的樹木,也是可以當做木材賣掉的。至于樹枝樹根什么的,還可以當柴火。
雖然說墾荒艱難,但只要人手足夠,墾荒也不是很難。丹麥王國好歹也有幾十萬人,雖然被馬林奪走十幾萬,但好歹也保留了三十幾萬。現在,這些人都擠在西蘭島、菲英島等幾個保留的大島上呢。只要漢斯國王愿意,把他們放到瑞典南部砍樹、放羊去,還是很容易的。墾荒這事情,就是要足夠的人
也就是說,只要奪取了瑞典南部地區,丹麥的農業就會得到長足的發展。畢竟,在馬林這里丟掉的,從瑞典那里都可以討回來。論面積,還算賺了呢。
但反過來,丹麥奪得了瑞典南部,對瑞典那可就太糟糕了。畢竟,瑞典國土緯度很高,普遍低溫。若是南部地區被丹麥搶走,他們剩下的就是背部高緯度地區了。雖然在北極圈南邊北邊歸馬林了,可也沒法種地了。而現在是農業時代,沒法種地,對國力來說影響太大了。就像嚴重依賴江南糧食和稅賦的大明朝,要是江南地區被人奪走,國力肯定要大降的。
當然,瑞典還保有法一倫銅礦,也有財政收入。但馬林也不會讓瑞典獨吞這個銅礦的收益的,該自己的,肯定還會收回來。
到時候,等丹麥占據了瑞典南部地區了,自己再充當調解人,幫忙說和。但說和的出場費,就是讓瑞典歸還法一倫銅礦一半的收益。否則,就放任丹麥占據斯德哥爾摩和瑞典北境
事實上,丹麥國王漢斯這一次之所以敢在財政幾乎崩潰的情況下,還敢放出豪言,說要支付給勃蘭登堡選侯國和薩克森選侯國的軍隊傭金,倚仗就是瑞典的法一倫銅礦的收益。只要他打贏了瑞典,就可以逼迫瑞典割地賠款。而賠款的資金來源,就是法一倫銅礦。要是瑞典支付不起賠款,完全可以拿法一倫銅礦的產出收益作為抵押嘛,直到還清賠款為止。畢竟,現在歐洲銅價老貴了,白銀和銅的比價是1比15。擁有一個超級大富礦的銅礦,和擁有一個大銀礦也差不多。
等到這場戰爭結束后,瑞典的局勢就變為南部溫暖肥沃地區被丹麥占領了,瑞典只剩北部寒冷地區和芬蘭,農業上算是起不來了,最多高點畜牧業;但同時,哪怕只保留一半的法一倫銅礦收益,瑞典的財政卻也不會差。如此一來,丹麥和瑞典的國力,就會形成一種平衡丹麥有沃土,瑞典有銅礦誰也不能完全壓倒誰最終,兩國就會形成平衡形勢,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上對峙,且無力對外擴張了而馬林的北海國,也就不用分出精力和實力來防備北歐兩國了。只有等到雙方實力出現不平衡時,北海國才會出手,幫助弱勢的一方,恢復半島實力平衡
這一招,可是學自后世大英帝國非常惡心的“大陸平衡”政策。原本歷史上,后來的英國佬就大搞德法平衡。在法國強勢的時候,拼命扶植普魯士與法國抗衡。等到普魯士做大,搞出了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后,又特么掉過頭來幫法國打德國反正,德法兩國都被整沒脾氣了。他們把大量的精力和國力都投入到兩國撕逼中去了,自然沒精力和英國搶奪世界范圍內的霸權了。相反,在開打前,他們都要看英國臉色
只是,后來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太特么變態了,不但工業強大,還整出了導彈,差點就搞出飛碟和原子彈了面對科技開掛的第三帝國,英國玩脫了,被打殘,丟掉了世界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