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之所以敢提出“鼓勵生育”,除了想掙表現以保住首相地位之外,還有就是對北海國的國力有自信。
人口的養育,無非就是衣食住行。衣不好說,但食,北海國是不缺的。至少,作為首相的杰弗里就清楚,馬林的糧食多得都拿去大規模釀酒了。甚至,釀出的酒多到賣不完。只要馬林舍得糧食,讓那些婦女們多生幾個孩子還是輕松愉快的
至于住和行,也沒問題。對于農奴而言,是沒什么“行”的。因為,他們要離開莊園,都必須得到農奴主的允許,根本沒那么多自由。而住,對于其他國家也許困難。可對于北海國,實在太簡單了。大不了,多修幾間土坯房唄。泥土和茅草到處都是,修房子根本不要啥成本。這種在20世紀末被華夏人嫌棄并被作為貧窮落后象征的房屋,其實是古人眼中的神器
土坯房比古代窮人居住的茅草屋堅固結實,不易受風吹雨打的影響。而且,因為磚石和木材等高價值建筑材料用得很少,導致土坯房的建設成本很低。只要有足夠的勞動力和會修建的工匠,想修多少就修多少,只要不嫌占地方。而且,土坯房住起來還很舒服。
它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看起來寒磣了。另外,土坯房無法修建太大。畢竟,土坯結構無法支撐太高的建筑。
可對于古代農奴而言,這些缺點絲毫不是缺點。古代農奴們很多住的都是漏風漏雨的破茅草屋,能住上厚實的且遮風擋雨的土坯房,都算高級的了,哪里還會嫌棄只有現代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才會嫌棄土坯房。
食、住、行都不是問題,至于衣馬林最近好像搞出了用茅草編制的衣服,可以御寒如此一來,衣食住行,好像都不是問題了。那么,鼓勵生育,又有何妨更何況,要花費糧食,也是馬林掏腰包,和杰弗里無關,他只管嘴炮
而杰弗里的嘴炮,恰恰打動了馬林
通常情況下,馬林是一個急功近利的人,總是追求快、平、穩。然而,人口的增長,本就是沒法太快的。若是別國愿意自己把人口送你,當然可以靠著移民快速增長人口。可現在是農業社會,人口就意味著生產力。所以,盡管初期不在乎馬林的移民行為各國也的確有一些富余勞動力,但到了一定階段,富余勞動力沒了,馬林開始挖他們的非富余勞動力了,那些諸侯們都開始反對馬林的移民政策了。因為,馬林的移民等于就是在跟他們搶人啊。農業社會,搶人就是搶財富,誰特么樂意所以,大部分諸侯都開始抵制馬林的移民行為了。
在這種快捷的手段遭到抵制的背景下,馬林也不得不冷靜下來,思考穩妥的解決方案。而杰弗里提出的在國內鼓勵生育的方案,也的確很有道理。
勾踐“臥薪嘗膽”,并“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增長了多少人口馬林不知道,沒有精確記載。但是,新華國從49年底到80年人口增長了多少,馬林卻是一清二楚的。
后世華夏計劃生育上說得明明白白,建國時華夏只有5億多人,而到了80年,也就30年時間,已經達到了10億,幾乎增長了一倍
而從49年到80年這30年內,華夏國內還是很窮困的,小孩夭折率很高。單是上輩子馬林的奶奶,生了七個孩子,但因為醫療條件太差,結果才活下來三個。在那種醫學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很落后的情況下,人口尚且增長了近一倍,更何況是刻意的鼓勵生育
事實上,北海國目前的物質生活條件,比改開前的華夏要好很多。別看這是16世紀初,但因為使用了足夠的三大肥料氮肥、磷肥和鉀肥,北海國的畝產高達500磅以上。而華夏呢建國后雖然也有化肥工業,可規模小,產量低。產出的化肥,根本不夠用。大部分農村,還在使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畝產兩三百斤。直到改開后,才引進了一大批大型的化肥生產設備,逐步解決了化肥供應不足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改開前,華夏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產量,是比不上北海國的。而且,因為農村人口太多,每家只能分到幾畝地,導致華夏農村在改開前的生活水準,都不如1508年的北海國。那個時候,人們多半餓得面黃肌瘦,能長成胖子的,不是領導就是伙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