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春天,北海國北美殖民地,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騾子登陸北美大陸了
早在幾年前,馬林就送了兩千多匹母馬和幾百頭公驢去了北美雙島殖民地。然后,在哥倫布島上,開辟了一個騾子繁殖中心。
公驢和母馬生下的騾子叫馬騾,外形更像馬,體型較大,力氣也很大,擅長奔跑和驢子相比。當然,肯定跑不過馬,但力氣和耐力,不在馬之下。唯一的問題,就是沒馬那么聽話,有時候會犯驢脾氣,尥蹶子。這時候,就需要狠抽一頓,才能聽話。所以,一般人很少騎騾子趕急路。要是遇到騾子尥蹶子,會把你急死,甚至能把人摔下來。
但是,要是不著急的話,而且是趕遠路,騾子倒是個好選擇。至少,騾子的負重能力,比驢子要大多了。
不過,因為力氣大,騾子其實更多用來拉車。畢竟,就算騾子發脾氣了,人不坐在其背上,沒有危險,最多停車,然后抽一頓唄。
當然,騾子也是可以用來拉犁耕地的
尤其是馬騾,因為母親是母馬,還是體型巨大的歐洲挽馬。所以,這種以歐洲挽馬為母本的馬騾,體型也很大,力氣也大,很適合拉犁耕地。
經過哥倫布島上的牲口培育者測試,一頭健壯的歐洲馬騾,力氣不亞于挽馬。其速度,比馬要慢些,但比牛要快。如果是平整的平原地塊,歐洲馬騾一天可以耕地6畝。而牛,一天只能耕地4畝。也就是說,歐洲馬騾的耕地速度,比牛快,但比挽馬要慢些。
只是,養騾子成本比馬要低,但養馬騾成本比牛高,而驢騾成本則比較低。馬騾個頭很大,不亞于馬,力氣也大,可食量也大。至于速度,馬騾低于馬,但力氣很大,很適合耕地,尤其是平地。而驢騾,體型較小,力氣也小。但其有一個優勢很適應山地,所以,驢騾盡管力氣小,可因為食量小和適應山地的優勢,很受山區人民歡迎。即便到了后世,山區還有很多驢騾。
經過繁育中心的估算,盡管歐洲馬騾飼養成本高于牛,可因為其速度快,耕地效率高于牛,可以比牛耕更多地。因此,在地廣人稀的美洲大陸,歐洲馬騾比牛更合適。而且,飼養成本相對于馬也比較低。
只是,騾子有一個很麻煩的地方就是出生率低啊
馬林幾年前就在雙島設立馬騾繁育中心了,可是,幾年下來,兩千多匹母馬,才生下一千多頭馬騾。而已經長大能夠服役的,才800頭不到。
可就是這不到800頭馬騾,登上北美大陸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時間,很多移民,甚至是德拉瓦人土著,都紛紛來圍觀。要是換成膽小的馬,也許都被驚嚇到了。
可是,傻馬騾次啊不怕。他們才不怕被圍觀,移民們和土著圍觀這些馬騾,這些好奇心很強的馬騾也反過來圍觀前來圍觀他們的群眾,然后大家互相瞪眼
呆萌的馬騾,喜歡歪著頭看那些圍觀的人,樣子萌壞了好多人。當趕騾子的腳夫前來拉走它們時,這些騾子還發脾氣,不肯走
最終,這些馬騾被送到了新開墾的長島地區,用于耕地
按照計劃,曼哈頓島還是繼續種植冬小麥。因此,春耕沒曼哈頓島什么事。但是,新開墾的長島地區,則需要種植大豆和燕麥等飼料作物。同時,大豆還能榨油,作為烹飪用油。因此,新開發的紐約長島地區,就成了大豆和燕麥兩種飼料的種植區。這批不到800只的騾子,正好用來耕作這些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