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根看到孔泰隨手拿了幾根銀條過來,眼睛都直了。在大明朝,不缺銅錢,可是缺白銀啊。
眼下還是正德朝,葡萄牙人尚未抵達華夏,日本石見銀山也尚未開采。所以,眼下明朝的白銀非常稀缺。
怎么說呢,明朝目前的金銀比價,大概在1比5道1比6左右。也就是說,五六兩銀子,就能換一兩黃金。而在歐洲,則是1比12。當然,隨著美洲白銀的開采,以及石見銀山的開發,16世紀中后期,歐洲金銀兌換比會上升到1比15,再提高到17世紀的1比20。但明朝,直到1600年,還是1比8的兌換比。
按理說,明朝現在這么缺白銀,一兩銀子應該能換許多銅錢道理是這樣,可明初的時候朝廷曾下過死規定1兩銀子1000文銅錢1貫寶鈔
當然,寶鈔因為明成祖朱棣濫發,導致貶值嚴重。后來,到了正德年間,直接廢止了。但是,白銀和銅錢的兌換比,卻是延續了下來。
不過,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白銀是很罕見的,普通人購物,還是身上帶著大把的銅錢,用繩子串著,跟后世別在腰帶上的鑰匙扣似的,叮叮當當的,而卻重很多很多。
一般而言,只有富戶人家,家里才有金銀收藏。在普通百姓眼里,白銀就是財寶的象征。
而孔泰拿出來的銀條,是正宗的波西米亞銀條,純度很高。因為馬林知道,明朝人很精明,對白銀鑒別手法很多。用歐洲那種劣幣,在大明是行不通的。
就算到了17世紀明末的時候,歐洲人想從大明買東西,也必須使用純度最高的西班牙銀元,含銀量固定在90。而西班牙銀元,也是明朝人唯一接受的西方貨幣。你要是拿別的歐洲劣質銀幣來買東西,明朝人是不認的。
所以,馬林也不廢話,直接拿歐洲純度最正宗的波西米亞銀條。一個波西米亞銀條重達600克,相當于2400德涅爾。折算成白銀的話,就是16兩銀子的樣子。
而在大明朝,16兩就是16000文,可以購買兩石米以上。而明朝一石米大概153斤多,兩石米就是三百多斤。一根16兩的銀條,能換到四五千斤米了。就算江南水田,這個時代每畝地產米也差不多兩百多斤。所以,一根銀條,可以價值二三十畝江南水田的年產大米的價值。
而家里能有二三十畝上好的水田,在明朝絕對算是小康之家了,可以供養一名讀書人考科舉
孔泰隨手拿出幾根銀條,都夠好幾戶明朝小康之家的年收入了,怎么不讓劉老根吃驚
“大人,您這是要買什么我們船小,可裝不下”劉老根接過銀條的手都有些抖了。他們用來走私的那艘小漁船,一根銀條買的貨就能裝滿了,這幾根銀條
“沒什么,就是想買點造船用的桐油、釘子和帆布什么的。對了,再買點防水的油漆”孔泰想了想道。
“油漆都防水啊”劉老根疑惑道。
他是不知道,歐洲沒有漆樹,油漆都是調制出來的,并不是每種油漆都能防水。而明朝不同,明朝的油漆都是基于漆樹上取得的生漆調制而成。而生漆是防水的,明朝的油漆,大多也都能防水。
“那再好不過,你去購買足夠造兩條快艇所用的桐油、釘子、油漆和帆布”說完,孔泰還比劃了快艇的大小。
“這么大的船啊兩桶桐油足夠了,油漆一桶足以釘子造船得用銅釘”
“銅釘很貴嗎”孔泰眼皮跳了跳。在歐洲,銅可是很貴的。而用銅打造的釘子,很費工時,得更貴孔泰有些吃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