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馬林想提的建議不止人口置換融合,其實還有教育問題。而且,這才是核心。比如,在日德蘭半島,馬林就讓教會創辦教會學校,讓當地孩子入學,教當地丹麥人小孩學德語。同時,暗中打壓那些想開辦丹麥語學校的人。
不過,那些有文化的丹麥人多半被馬林給清理出去,讓他們跟著丹麥國王漢斯走了。因此,當地沒啥文人愿意開辦什么丹麥語學校。最關鍵的是,人家教會開辦的德語學校不要錢,你辦一個收費的丹麥語學校,根本沒法競爭。
另外,在頒布公文的時候,馬林一律用德語下達。但考慮到當地人不懂德語,所以一般讓那些既懂得德語,又會丹麥語的傳教士,講解給丹麥人聽。這些同時懂得德語和丹麥語的傳教士,主要來自石勒蘇益格省。這里是德意志人跟丹麥人混居的地區,所以傳教士往往兩種語言都會。不然,怎么拯救忽悠這些迷途的羔羊
等到幾代以后,上過教會德語學校的人多了,大家就會慢慢習慣使用德語。然后,丹麥語就會成為方言。雖然存在,但退化成了所謂的“土話”。大家都認可了主流文化,就不會有什么叛亂的事情發生了。
馬林原本也打算建議愛德華培養一批既會講英語,又懂得蘇格蘭語的傳教士,在蘇格蘭也推廣英語教會學校的。可是,想了想,他還是放棄了。
為啥因為就算他提出了建議,愛德華也不會執行的。主要是,愛德華沒錢在全蘇格蘭推廣英語教育啊。要知道,搞教育是要投入的。愛德華可沒馬林有錢,這個建議說了也等于白說。
當然,馬林還是提出了刪減版的建議他建議,讓愛德華在全蘇格蘭教會推廣英語學習。具體辦法就是,讓蘇格蘭的年輕教士,都公費去英格蘭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留學,學習英文。而他們回國后,也有教當地孩子學英文的義務
眼下,除了馬林之前建議愛德華設立的倫敦政法大學是專門培養行政人才的之外,此前英國唯二的兩所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其實都是以神學為主題,摻雜一些哲學、經理類和法律類專業的古典大學。
愛德華可以找英格蘭教會化緣,讓他們贊助蘇格蘭的年輕教士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入學學習神學,免試入學,教他們學習英國文化,并拉攏他們成為英國的代言人
這種手段在后世也很常見,比如,很多去美國留學的文科類學生,就特么被老美深刻地影響了。然后,回國后各種不適應,覺得祖國哪里都不好,而老美的東西全是真理
因此,上輩子馬林對于去美國留學過的留學生,有兩個觀點理工科沒問題,都是去學技術的。至于文科,就不好講了。可能,留學幾年后,回來的不是一個愿意幫助祖國強大的人,而是一個百般嫌棄祖國的人。滿嘴的英文,別人跟他想法不一樣就覺得別人思想落后野蠻當然,這不是普遍現象,但也確實不少
還有就是,美國的文科教育,其實也沒那么嚇人。據留學過美國的前輩說過,在美國,除了科學類專業比較公平外,像哈佛、賓大沃頓商學院等文科為主的一流大學,進去上學的其實多半都是二流貨色。主要是權貴和有錢人家的孩子,他們也不是去上學的,而是去拓展人脈關系的。之所以說他們是二流學生,是說他們的天資不是最好的。但是,在權貴和富豪子弟中卻是頂尖的。所以,勉強能算二流。
這些人天資還不錯,加上背景雄厚,再混個哈佛等頂級文憑,未來的路會非常順暢。所以說,不是哈佛等名校容易出總統等政要,而是特么的他們進去前本身就極高了。有背景,有智商,再加上同學都是一群同樣背景的未來精英。因此,出總統等政要的幾率自然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