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覺得沒出息,但馬林還是安排光明乳業的技術團隊,對產奶高的東佛里生綿羊進行優選培育,以得到更高產的品種。
同時,馬林還根據記憶,下令在培養奶綿羊的時候,對剛生下來的小綿羊就去羊角。因為,上輩子馬林聽說羊角里有膻腺,是奶山羊發出膻味的主要器官。
還有就是,要注意奶綿羊的衛生。因為,膻味往往混雜在羊毛上的羊汗中。若是不注意混入羊奶,也是有膻味的。但若是擠奶時注意衛生,一般是沒啥膻味的,或者,膻味很小。
除了注意衛生之外,就是要讓公羊和母羊分開除了交配季節。因為,公羊身上的膻味非常大,容易讓母羊染上。
而且,羊奶有一種神奇的特點吸收膻味。若是附近有膻味大的羊,身上散發出的膻味,可能會被新鮮的羊奶吸收進去
只要做好這些預防工作,羊奶的膻味就會降到最低。而且,即使仍然遺留一些膻味,也是可以通過加工去除膻味的。
比如,一個很簡單的去羊膻味的辦法將羊肉跟蘿卜片一起煮,這樣,蘿卜就能吸收掉膻味。
同樣地,加工羊奶的時候,也可以用蘿卜跟羊奶一起煮沸,吸收膻味。然后,撈出蘿卜丟棄哦不,可以拿去當養豬的飼料或者喂羊的飼料而剩下的沒了膻味的羊奶,則可以繼續加熱烘干,得到羊奶粉
不過問題是,貌似歐洲眼下沒有蘿卜啊
雖然歐洲有一種叫蕪菁的很像蘿卜的東西,可它真心不是蘿卜,反而是白菜的表親。所以,馬林也不能保證它有蘿卜吸收膻味的功效。倒是胡蘿卜,歐洲也有,而且,同樣也有吸收膻味的能力。只是,吸收過膻味的蘿卜沒法吃。要是用比較甜的胡蘿卜去干這事,真心浪費啊。
所以,馬林還是決定,趁著去大明一趟,多帶些蘿卜籽回來,多種些蘿卜,好在加工羊奶粉的時候去膻味。而煮過羊奶的蘿卜,則拿去當飼料喂豬什么的,也不浪費。不過,豬吃了這種蘿卜,會不會染上膻味啊
事實上,馬林不知道的是,他這個現代人,以及這個時代不少貴族,才會去嫌棄羊膻味。而這個年代的普通人,根本不嫌棄羊膻味。主要是,沒資格嫌棄。能有得吃就不錯了,還敢嫌這嫌那
所以,羊奶酪有膻味,歐洲人照樣吃得津津有味。就連到了后世,山羊奶酪都是法國的重要美食。
而后來馬林也的確從華夏引進了蘿卜,并用于羊奶的共煮加工,以吸收膻味。但吸完膻味后的蘿卜,并沒有被拿去當飼料,而是被農奴們吃了吃了吃了
是的,那些農奴根本不在乎什么膻味。而剛煮過羊奶的蘿卜,帶著一股奶香。就算有膻味,也很受歡迎。農奴們才舍不得拿去喂豬,而是自己吃了。當然,這是后話
嚴格說起來,這個世上對膻味不感冒的,大概只有漢人等少數農耕發達的民族了。前提是,他們以豬肉為主食。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因為生活中和羊的關系太密切,根本避免不了膻味,也就不忌諱膻味。
比如安拉教徒,不準吃豬肉。那么,想要吃肉,只能是吃牛肉和羊肉了。但牛肉貴,而羊肉便宜。所以,吃帶膻味的羊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久而久之,他們就對膻味沒感覺了天天吃,有啥感覺就像一個邋遢的單身男人,在自己的房間里邋遢慣了,都感覺不出房間有異味
而歐美人對膻味也很適應,因為,人家本來就半耕半牧的,養羊業很發達。像是英國,早年還搞過“羊吃人”的“圈地運動”,養羊業非常發達,你讓他們如何避免膻味只有吃糧食、蔬菜和豬肉的漢人和一些純農耕民族,才會很少接觸膻味,并對之過敏
且在這個年代,別說平民了,就算是一些粗鄙的貴族,都會對膻味毫不在意,且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后來馬林搞羊奶粉,干脆弄了兩種一種是和蘿卜共煮去膻味的高級羊奶粉,普適性非常強,價格高,主要供應貴族和有錢人;而另一種,則是沒去膻味的普通羊奶粉了。反正,供應給平民,不愁沒人喝。
此外,制作羊奶酪的時候,也可以用和蘿卜共煮過的無膻味羊奶制作無膻味的高級羊奶酪,作為貴族家庭常吃的食物。至于平民家的羊奶酪,隨便他們怎么整。反正,馬林給他們蘿卜種子,他們用不用蘿卜共煮去膻味,隨他們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