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寧萱的畢業典禮,幫鮑鮑把畢業禮物送到美娜的手上,請過宿舍的同學吃飯之后,顏滟就離開廈門回到了溫州。
六月底,高中同學都陸陸續續畢業了,要回來溫州工作的也都回來得差不多了。
畢業以后沒有選擇回來溫州的,大部分都留在上大學的上海或者杭州工作。
也有選擇比較另類,準備要去深圳工作的。
比如,顏滟認的“弟弟”,文科二班的班長焦知非。
顏滟的這個“弟弟”,不知道應該怎么用語言來形容,最簡單的符合實際情況的描述應該是“作”。
作的女生很常見,但是作的男生,顏滟到目前為止,就只認識焦知非這一個。
此人作的程度,和鮑鮑送禮物的手筆一樣,都是讓顏滟嘆為觀止的。
高中的時候,好好的保送北大,硬是看不上專業,非要放棄了保送名額自己去考。
自己考也沒什么。
焦知非最后的高考成績,也確實超過了北大在浙江的錄取分數線十好幾分。
可是他作啊,他不報北大報人大。
報人大也沒有什么。
但他一整本志愿,就只報人大這一個學校。
又在專業志愿里面孤零零地填了唯一的一個新聞學,還作得不能再作地選了不服從分配。
按理說,以焦知非的高考成績,報哪兒都是沒有問題的,北大都能上,還有哪兒上不了
可是呢,焦知非報的這個人大新聞學,在整個浙江省就只有一個名額。
焦知非知道自己分高,去人大簡直有點“屈就”的意思,一個名額又如何,反正都是他的。
然而,很不幸的是,那一年還有另外一個懷揣新聞夢想的浙江考生。
另一個“大牛考生”的成績,比焦知非的高考成績高出了一分,和焦知非一樣填報了新聞學。
人大牛不僅考得比焦知非好,還填了服從分配。
高出一分不算多,但足以拿下浙江唯一一個人大新聞學院新聞學的名額。
焦知非作得他自己,直接從溫州中學數一數二的文科考生,變成了高考的落榜生。
即便是這樣,焦知非仍然不覺得自己填志愿的方式作。
他的想法是,去不了自己喜歡去的學校,想要學的專業,大不了就去復讀。
顏滟和焦知非是初中的同班同學。
可能是因為焦知非的思維方式從小就異于常人,所以,顏滟在初中里面被所有的同學針對的時候,焦知非也是唯一一個“異類”。
他不僅沒有針對顏滟,還認了顏滟做“姐姐”。
無比作的焦知非,其實比顏滟還大了快一歲。
兩個人的姐弟緣,從初中入學的第一天就已經開始了的。
初中的時候,顏滟家已經不住在廠里,所以,顏滟也離開了“郊區”的學校,到市區開始上初中。
初中沒有一個人是和顏滟從同一個小學升上來的,顏滟覺得這是不被針對的新生活的開始,對自己未來的初中生活充滿了期待。
初中不像小學,很多人的家都離得比較遠,所以就有些中午是需要在學校食堂吃飯的同學。
顏滟的新家離學校不遠,可她就算是回家,也沒有人給她做飯。
因此,顏滟的午飯,肯定也是要在學校的食堂解決的。
當時顏滟初中學校的食堂沒有飯卡,吃飯也不能用現金,而是要拿飯票。
注冊交學費的那一天,要在學校吃飯的同學需要順便把一個學期的飯票給買了。
開學第一天,顏滟中午去了食堂之后,發現自己居然忘了帶飯票,只好又折回教室去拿。
顏滟回到教室的時候,發現最后一排還坐著一個傻傻愣愣正在發呆的人。
顏滟正準備邁向不被針對的初中新生活,覺得自己沒必要再對同學避之唯恐不及。
“你怎么還不去吃飯”顏滟順口就打了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