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哲學思想是不感冒的,但要看你怎么用
李小龍當初的電影為什么那么受歡迎,就是其中蘊藏了一些玄之又玄的哲學思想,把外國人糊弄的一愣一愣的
“所謂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覺悟,而非做觀念上的俘虜。”
“欲突破自己,需要深知自己之自覺。”
“我在移動著亦可謂全然未動,我恰似波濤上的月般不止的顛簸移動,其實移動的只是月的倒影罷了,而月全然未動。故真義不在于“我在做什么”而在于“我是什么”,在于“內心深處的自覺”,在于“我心深處為何物”。”
。
可以說李小龍是真的把中國哲學玩出花來
當然李小龍的哲學并不是忽悠,并不是像馬云那樣的大忽悠
李小龍的哲學具有實證性
李小龍以自身的實踐來不斷修正自己的哲
學,并最終以自身的成功來驗證自己的哲學。
只顧埋頭苦干而不知掌握理論是愚蠢的,只愿空談理論而不屑投身實干是虛渺的。
歷代哲學家多為紙上談兵,以空想代替實踐,故其學說多有偏頗謬誤之處,后人讀之難免誤入歧途。老子學說雖被奉為帝王秘術,但他本人卻從未稱王,所以他的觀點有許多不切實際;尼采雖然提出“超人”學說,但他自己卻毫無超人之事跡,后人亦不知如何才能成為超人;此例尚多,不再盡舉。
而李小龍則與眾不同,他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與其他哲學家不同,他以武術為自己的現實事業,與其他武術家不同,他以哲學為研究武術的理論武器,他研究哲學是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同時在發展事業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哲學。
他用哲學來指導武術,再以武術來完善哲學,他在武術方面的成功有賴于在哲學方面的領悟,而他在哲學上取得的成就,也離不開自己的武術實踐。
最終,李小龍在事業上取得輝煌的成功,又反過來成為自己哲學的最佳注解。
而且李小龍的哲學對立統一
在歷史上,各哲學流派往往各執一辭、彼此矛盾。如尼采和老子,前者狂放不羈、鼓吹個性張揚,后者陰柔清靜,崇尚消極無為,可謂是哲學史上的兩個極端。然而這兩種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哲學觀點,卻在李小龍身上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和完美的體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李小龍無疑是善于取眾家之長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他一心求真,打破各學派的界限,汲取了古今中外各種哲學思想的精華,摒棄其錯誤,突破其局限順應規律而積極進取,個性張揚而尊重科學,探求智慧而入世創業,他雖然沒有寫出洋洋灑灑的哲學專著,但在他的筆記中已經隱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完整的、嚴密的哲學體系。
最后李小龍突破形式束縛,力求自由無羈,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而葉問中關于儒家“仁”的思想同樣是高深莫測,正如當年李小龍在電影中闡述的“水的哲學”
“放空你的思想,透明的,無定形的,像水一樣,如果你將水放入杯子,它就變成杯子的形狀,你將水放入瓶子,它就變成瓶子的形狀,你把水放入茶杯中,它就變成茶杯的形狀,水可以柔軟的流動,也可以堅硬的凝結,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
這種高深莫測的思想,外國人雖然不明覺尼,但感覺好牛叉呀
這也證明了中國的傳統思想不是不能運用到電影里,也不是不能夠運用,關鍵看你怎么運用,用什么樣的方式運用
在聰明的人眼里,萬般皆為法
而在愚蠢的人眼里,無論怎么走都是死路一條
其次葉問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因為華納的發行能力,沒有華納的推廣,葉問根本就是巧婦無米之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