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第一次配合,很沒有默契,謝小三和李小七,聯手合作,在鐵水坑里的鐵汁冷卻前,僅僅灌了二十支泥箭頭。
李中易事后總結了一下,主要是挖的箭頭固定坑太少,如果一次準備三十個以上的坑,效率會高出許多倍。
李小七盡管很小心,用鐵筷子夾起箭頭的時候,依然夾破了好幾個箭頭,浪費了鐵水不說,還耽誤了工夫。
李中易仔細的琢磨了一番,發現問題出在鐵筷子上面,粗圓的鐵筷子夾力太大,很容易弄破盛滿了鐵汁的干泥。
既然是鐵筷子不行,那么索性就用兩根截面很寬的竹板去夾,經過實驗之后,還真沒被夾破。
難題一個接著一個解決,李中易忙過了頭,天色已經暗了下來,當晚索性就住在了公事房內。
晚上雖然不能干細活,卻可以點著火把,和稀黃泥,造空心泥箭頭,用手搖石磨打磨已經削成雛形的木箭桿。
李中易一邊到處晃悠,一邊心想,除了流水線作業之外,完全可以采取三班倒的方式,日夜不停的造箭,打磨、上箭頭。
據李中易自己的估算,按照三班倒的模式開展工作,造箭的效率,至少會提高50以上。
別的都還好說,熟練的鐵匠也就謝小三一個人,這就極大束縛了生產的效率。
腫么辦呢
李中易暫時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自己親自上陣,亦步亦趨的跟著謝小三學習炒鋼之法。
經過一天的暴曬,一夜的烘烤,可使用的空心泥箭頭,已經有一千多只。
謝小三炒鋼的時候,李中易就手拿炭筆,和一疊白麻紙,站在他的身旁,仔細的盯著他的每一個動作,有不清楚的,就反復的詢問,直到搞懂為止。
經過仔細的觀察,李中易發覺,謝小三很多時候也僅僅是憑經驗推斷而已,并沒有精確的操作指南。
李中易覺得,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生鐵和木炭的混合比例,一是鐵水熔化后,有什么反應
第一個問題,謝小三用一把不太準的桿秤,給予了回答,四斤生鐵塊砸碎之后,搭配八斤木炭。
李中易也不知道謝小三的這個比例是從哪里來,目前為了應急,只要頂用,也就足夠了。
至于攀登科技樹的事,以后有的是時間去實驗。根本就是急不來的事。
謝小三告訴李中易,出鐵水的密封口的溫度,如果隔著三尺遠。都能夠感覺到驚人的燙度,這就說明鐵水化了。
李中易一陣無語,不過,好歹他有了個參照物,寥勝于無罷了。
早上第一爐鐵水出爐的時候,李中易全程觀摩了一遍,他發現。謝小三確實時不時的就伸手,隔著空氣試探密封門的燙手程度。
嗯,儒門士大夫根本瞧不上低賤的工匠。很手留下文字的記載,導致很多工匠的獨門絕技,只要經過戰亂或是火災,就會失傳。
這一次出鐵水。由于李中易事先安排好了幾十個工匠。擺布好空心泥箭頭,謝小三倒鐵水的進度,倒是加快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