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如果李中易順利的掌握了帝國中樞大權,站在李虎的立場上,也完全沒有死磕的必要。
至于,麟州的楊家將,站在他們十分想要割據一方的軍閥立場之上,李中易掌握實權之后,如果能夠擴大楊家軍的地盤,自是舉雙手贊同。
相反,如果李中易太過強勢,想要削藩,那么,楊家將多半就會站到李無咎的對立面上去。
俗話說得好,屁股利益決定腦袋,此論斷可謂是真理
不過,李中易的長處在于,他的直系兵馬,在所有盟友之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
這就好比一家股份公司,李中易屬于公司的控股大股東,這就決定了,李中易自愛整個聯盟體系之中的主導地位。
趙匡胤所掌握的軍事實力,數量也不算少,可是,趙老二的兄弟們的力量,加在一塊,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也是趙老二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為何要行險,故意擺出鴻門宴,剝奪了兄弟們的軍權的關鍵要素。
杯酒釋兵權,看似溫情脈脈的背后,以李中易如今老辣的政治眼光來看,其中隱藏著的兇險之處,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下數千年的歷史證明,如果,主君本身的實力強悍,在打下江山之后,臣子多半不會有二心。
假如,主君原本是平民出身,或是起家之時的身份地位,和后來的臣子大致相仿,則拿下江山之后,必定有一場沾有血腥的權力大清洗。
劉邦如是,朱重八如是,斯大林如此,毛潤之亦是如此,這是出于鞏固權力的核心需要,和所謂的親情、友情、袍澤之誼,不怎么相干。
李中易此時已經具有的優勢地位,決定了,一旦他拿下江山之后,并不需要采取過激的手段,來收拾他的舊盟友們。
送先帝入了陵寢之后,整個國喪的大典,也就算是圓滿落幕。
按照不成文的孝道,新君服喪守孝,以一個月代替一年,三個月期滿便可除孝。
李中易對這些繁瑣的儒家禮儀,沒有半點興趣,只是,他也沒有料到,有寫書呆子竟然因為小皇帝應該掛孝多久的問題,激起了軒然大波。
按照范質的預想,小皇帝才幾歲,應該替先帝服喪三年,免得惹來閑言碎語。
可是,有人偏偏想搞政治投機,賭一把未來的前途,并且還糾集了一大幫子國子監的書呆子,正式上書朝廷,聲明小皇帝服喪三個月,即可除服。
起初,李中易得知消息之后,并不以為意,這才多大點事,何必計較呢
可是,劉金山的一席話,卻令李中易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按照柴榮臨終前的安排,符太后垂簾,小皇帝讀書,范質主政,其余七相從旁牽制,趙匡胤和韓通各自領軍,以達成異論相攪的權力平衡格局。
問題是,按照祖制,如果小皇帝提前除服,就有了學習理政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