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強行出頭,一動不如一靜,一直是李中易應對險惡政局的法寶。而且,李中易屢屢因此而最終受益,令劉金山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今,李中易雖已經被任命為南征軍都總管,可是,由于劉金山的護印掌權,開封府衙依然是他的地盤。
與之相反,李谷和王溥五次三番的向范質發難,每次都是鬧得山響,收效卻甚微。
不僅如此,由于和范質成了死敵,李谷和王溥手頭所掌握的權柄,日益被縮小,彼此之間的怨念隨之更深。
劉金山很多時候,都會產生一種真實的錯覺,謀權心切的李谷和王溥,恰好成了李中易擴大權勢的墊腳石。
說句心里話,李中易對于開封府的地盤,即使有些興趣,也十分有限。
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真理,李中易一直銘記于心天下萬權,兵權最要
以前,李中易曾經親身經歷過一件事,令他的印象異常深刻。某位稅務專管員,去一家品牌專賣店收定稅的時候,也許是過于獅子大張口,額外的要價過高,結果,他和店主之間,由口角發展到互相推搡,甚至是動粗的程度。
有人報警后,身穿制服的兩位普通民警及時趕到,店主的態度立時平和了許多,十分配合。
此事雖小,卻也足以管中窺豹掌握著合法暴力傷害權的特殊人士,一直倍受老百姓的尊重害怕
此所謂。民心如鐵,官法如爐,不可不察
李中易的戰略性計劃,是想等趙老二先動手。然后,他再來收拾殘局,這樣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阻礙最小化。
挾天子也好,奉天子也罷,李中易體察到一個關鍵。想要獲得士大夫們的階段性合作,大義名分,必不可少
東漢末年,曹孟德即使干翻了袁紹,也沒敢廢了漢獻帝,直接篡位稱帝。這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在于各大門閥對東漢皇室的態度。
曹操稱魏王前后,以荀彧為代表的,忠于漢室的力量,依然頗有力量,這就是政治現實。
所以,氣吞萬里如虎的魏武帝。被迫妥協了。
回到李中易如今面臨的局面,與曹操所處的時代或許不同,但是處境卻大致相仿。
當然了,李中易比起曹孟德老兄,還多了不少法寶,其中就包括他一直強制推行的,讓軍官和士兵讀書識字的晉升制度。
毛潤之拿下江山之后,最重要的一項政治措施。其實并不是土改,而是安排數百萬退伍軍人,轉業掌握了各級基層政權。
靠自己人的維護,才有可能坐穩江山,此乃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
沒錯,李中易打的最大的一個主意,其實是在他掌權之后,大力落實軍人退伍轉業制度。
所謂的皇權不下縣的老傳統,在李中易的眼里,半文錢不值。皇權不下縣的后果,是東漢的豪強并起,是藍朝丟掉了萬里河山,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李中易故意就待在軍營里,和楊烈、頗超勇等鐵桿兄弟一起,再次過上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痛快日子。
按照樞密院的調軍令,大軍應該在開封城南郊集結待命,羽林右衛和黨項騎兵們,也都跟著李中易移駐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