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各個州郡以及藩鎮所屬的兵馬,總兵力至少超過五十萬之多。
只可惜,趙匡胤吃了敗仗之后,被契丹西京道的重兵集團,給壓制在西北的勝州附近,動彈不得
韓通也被吃了熊心豹子膽的孟昶,派出的五萬蜀軍,給牽制在了京兆府。
整個大周腹地,除了李中易手頭的這么點機動兵力之外,竟然唱起了空城計。
州郡兵,其實戰斗力都不怎么樣,李中易也不太在意他們。如果,朝廷信任他,把開封城內的禁軍再分一半出來,交給他來統帥,也不至于在面對耶律休哥時,面臨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
李中易向來是個樂天派,有多少本錢,就打什么仗。契丹人雖然兵多將廣,卻有個致命的弱點,攻城力嚴重不足。
在破了雄州和霸州之后,耶律休哥利用鼎盛的軍威,震懾住沿途的州郡兵,使其不敢輕易出城找死。
可是,這些城池依然掌握在大周的手上,并且星羅棋布的擺滿了整個河北和河南境內。
契丹人雖然可以在郊外打草谷,補充軍需給養,可是,郊外的農民們逃的逃,散的散,上山的上山,導致契丹人補給的成本十分高昂。
時間,這是目前耶律休哥最需要的東西,只有充分利用周軍機動力差的弱點,打時間差,他才有可能取得最大的戰果。
否則,一旦讓大周朝廷反應過來,授予李中易主持北地軍政的全權,耶律休哥帶出來的這十余萬契丹精銳,有多少最終可以平安歸國,那就是個未知數了。
李中易早已經是個成熟的政客和軍頭,耶律休哥的目標,他清楚得很。
這高手之間過招,其實呢,基本的戰略戰術態勢,彼此之間,大多心中有數。
在李中易和耶律休哥之間,決定成敗的,其實是,主要是偶然性的因素。
說起來可笑,此時此刻。看誰昏招更少,才是耶律休哥和李中易之間的決定性因素。
大軍啟程之后,向西急行軍,爭取當天晚上之前。就抵達相州境內。然后,再從相州西北部地區,繞到契丹人的背后。
這么些年來,李中易暗中派人,測繪出了河北和河南腹地的軍事地圖,對于今天的作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州境內,東南部全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可是,不是本地的獵戶,絕對不可能知道,就在相州西北太行山脈之中的四方垴附近,有一條小路。環山而走,可以直接繞至洺州西南部的涉縣。
兵行險招,耶律休哥如此,李中易同樣如此。他們倆,一個兵多時間少,必須速戰速決。另一個則是兵少,時間多。但是政治壓力大。
耶律休哥只要出現在黃河的北岸,身為北征軍統帥的李中易,肯定會被滿朝文武以及全城百姓的口水,給淹死。
不過,就算是如此,李中易依然認為,他如果率軍南下,去找耶律休哥決戰。不僅無法獲勝,反而很可能成為千古罪人。
耶律休哥率領一萬多人,輕裝南下,明擺著是一石二鳥之計。說白了,只要耶律休哥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術,李中易麾下的羽林右衛,就算是腳力再強悍,也抓不住決戰的機會。
所以,李中易想明白戰場形式之后,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索性不管開封城的安危,越過太行山去,直插契丹人主力大軍的背后。
車廂里,頗超勇得知了李中易的全盤計劃之后,不由興奮的叫嚷起來“爺,如果趁虛把契丹人的主力,一舉擊敗,這個功勞簡直大得沒了邊呀。”
明知道頗超勇有拍馬屁的嫌疑,李中易卻不想掃了他的興致,淡淡一笑,說“耶律休哥做夢都沒有料到,我敢于天下人做對。”
頗超勇忽然挺起胸膛,大聲說“爺,您指哪,小的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打哪。”
對部下的表忠心,李中易一向是聽過也就算了。要知道,所謂的忠心,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