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是何等尊貴的身份響當當的河北道行軍大總管,正兒八經的政事堂八相之一,區區一個四品的刺史,用眼皮子夾一下,就算是非常看得起了。
既然,田隆踴躍申請吃罰酒,那么,只須宋云祥出面即可將其整治得死去活來,李中易這個當朝相公,完全沒有自降身份的道理。
輜重籌集齊全,裝船運走之后,李中易領著牙兵營,綴在大部隊的身后,沿運河繼續北上。
滄州以北,便是乾寧軍,即今滄州市青縣。著名的漳水,正是流經乾寧軍,匯入渤海灣。
沿途之上,大小商船或是民船,全都被李家軍征集一空。按照李中易的說法,炸就是所謂的,不給耶律休哥留下只船寸板。
黃水洋入海口的岸邊,李中易站在官船的二樓,默默的注視著正絡繹不絕登船的物資和民夫。
大軍登船,絕對不是過家家的兒戲,整個過程一直持續了一天兩夜,方才整頓完畢。
李中易故意鬧出這么大的動靜,可是,耶律休哥始終沒有趕來和他決戰,這里邊肯定藏有貓膩。
不過,李中易原本就不想在滄州境內,和耶律休哥決戰。
道理是明擺著的,寇可來中原,王師官軍亦可往寇境,有來有往,才算是正常的戰略態勢。
李中易從艙事的窗邊,坐回到舒適的帥椅上,剛端起茶盞,就聽見樓梯聲咚咚作響。
“稟報大帥,南邊五十里處,發現契丹人的騎兵大部隊。”哨探終于傳來了契丹人露面的消息。
李中易微微一笑,斷然下令說“起航,目標霸州”一旁的宋云祥含笑拱手,轉身下樓去傳令。
浩浩蕩蕩的龐大船隊,在輕風微拂的黃水洋上,一眼望不到頭,氣勢頗為恢宏。
美中不足的是,李中易帶領的船隊,并不是大周的制式水師,而是魚龍混雜的各色商船和民船。
這種內河的小船,最大也不過兩百石而已,很難經得起深海的滔天巨浪。
所以,李中易特意叮囑宋云祥,船隊之中,大船靠外,小船靠內,一律貼著海岸線3里左右航行,一旦有事,就向岸邊靠攏,以免造成元軍進攻倭國的天災性悲劇。
等船隊全部離岸啟航之后,“爺,契丹人來了。”竹娘的小聲提醒,讓李中易重新走回到窗邊,手舉單筒望遠鏡,極目遠眺。
好家伙,不遠處的岸邊,煙塵滾滾,號角之聲頻傳,馬蹄的隆隆如同悶雷一般。
由于對手是耶律休哥,李中易斷然下令“盡量將船劃出海去,遠離岸邊。”
烏合之眾的船隊,遠遠不如大周的水師那么的訓練有素,劃船的過程中自然是洋相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