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揚興高采烈的問宋云祥“老宋,莫非青龍河附近的奚人里邊,住著什么重要的人物”
宋云祥點點頭,解釋說“據路上截獲的晉陽商人供述,契丹國當今蕭皇后的父親,就住在奚人部落里。”
廖山河的眼前猛的一亮,摸著下巴,不懷好意的說“如果將此老賊捉來,嘿嘿,這可是契丹人的國丈啊。”
李中易換了個盤腿的姿勢,笑瞇瞇的望著他的心腹愛將們,今天的所謂商討,實際上只是一場大戰過后,眾人調劑心情的閑侃打屁聊天吹牛的聚餐會罷了。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軍人也是人,也需要張馳有道的調節始終處于緊張狀態的個人情緒,這弓弦繃得太緊,遲早有斷掉的一天。
和這個時代的所有舊軍隊都不同,李家軍的作戰模式,實際上是以計劃為主,隨機應變為輔。
按照李中易的說法,戰爭雖然千變萬化,可是,依然有其內在的規律。
在行軍路上遇敵的可能性,也不過是如下幾種情況罷了,例如水淹、騎兵突襲、四面埋伏,火攻。
其中,水淹又可以分為決堤,蓄積山泉,區區幾個花樣而已。
在李中易的指導之下,宋云祥率領參議司的同仁們,詳細的列明了必要的注意事項,經過廣泛討論之后,納入戰術手冊之中,每個軍官人手一冊。
老話說得好,功夫在詩外
部隊在途中遇敵,只要軍官們嚴格按照戰術手冊的要求,作好提前的偵察工作,完全可以避開可能的埋伏或是陷阱。
至于,具體到兩軍正面對決的戰役指揮,這個就沒辦法按照手冊上的要求,教條性的機械執行了。
所以,李中易親手編寫的戰役指揮原則,開篇就強調了孫子兵法所言的,兵無常形,水無常勢,臨陣之時,務必冷靜分析,隨機應變的重要性。
失街亭丟了性命的馬謖,在李家軍中盡人皆知,這匹傻馬一直被李中易當作軍事教條主義的負面典型,給批判得體無完膚。
更重要的是,哪怕兵力再少,一軍之將也必須留下一支始終保持旺盛戰斗力的戰役預備隊。
李中易的教導,對于幾年還是土包子的將軍們來說,等于是打開了一扇通向名將之路的大門。
其實,李中易并不指望手下的將領們,個個都是全能的名將,只需要都在專業級水準之上,不會輕易犯幼稚性的錯誤,他也就滿足了。
講武堂的設立,其戰略意義,遠遠超過李中易目前所有的武功和戰績。職業軍校對于李中易的意義,就好像是黃埔軍校之于蔣校長,延安抗大之于毛太祖,無論怎么強調其戰略性,都不顯夸張。
與李中易正規化的建軍思路相對應的是,這個時代的帶兵大將,要么是在實戰中自己摸索經驗,要么是將門世家的子弟,從小就接受著良好的家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