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鋼材產量,出現了驚人的大爆發,如今已經穩定在了日產一百噸的程度。
如今的槍坊里,在李中易的零星指點之下,各種新式工具層出不窮。
臺虎鉗、鋼鋸、手動鏜床、帶齒輪的手動打磨機、手搖鉆、銼刀、金剛鉆頭,除了沒有電焊機之外,原始造槍的設備,一應俱全了。
而且,有了精鋼之后,造槍管的設備,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李中易的指導下,工匠們鑄造了鋼制的軸承,以及幾個鋼制齒輪作為傳動裝置,從而可以將人力轉動的旋轉力,傳遞到鏜桿上。
在軸承中轉動的鏜桿,非常穩定,在鉆孔的時候,不容易偏向。并且,鏜桿在高速運轉中持續向前運動,就能擴大實心槍桿的孔洞。
用鏜床來加工槍管,比人工用鉆頭來鉆孔,不僅精度提高了,而且速度也要快得多了。
現在的槍坊之中,單單是專業的鏜床,就多達一百多臺。日產槍管的數量,也達到了驚人的兩根每臺每日的程度。
也就是說,帝國目前的造槍速度,為每天近200多支的水平。
一個新編陸軍的鎮,大約需要一萬八千多支新式鋼槍。也就是說,以槍坊的產量,頂多是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裝備一個鎮了。
李繼易和李繼孝,從講武堂畢業之后,一個分配去了第一鎮,另一個則分配去了第二鎮第四協。
帝國新編陸軍,都有統一的番號,每鎮下轄三個合成協。從第一鎮開始,分為第一、二、三協,依此類推。
李繼易現任第一鎮第三協的九隊副隊長,也就是副連長。他的弟弟李繼孝,則任第二鎮第四協的八隊隊長。
出現這種弟弟比哥哥軍職高的情況,主要是,李繼孝的射擊天賦幫了大忙。
在第二鎮軍事大比武的時候,李繼孝以十發五中的卓異成績,獲得了上邊的通令嘉獎,并被破格提拔為隊長。
人以類聚,獸以群分。
和話很少的李繼易不同,性格開朗活潑的李繼孝身邊,聚集了更多的軍中兄弟。
李繼孝暫時還沒有意中人,他在開封的小宅子,也就成了兄弟們經常性聚會的老巢。
“我說老九,今天放假啊,你還拿著根木棍練槍法”排行老六的薛明,故意揶揄李繼孝。
這薛明,是威勇伯府第二代的三郎。威勇伯薛樟,原任近衛軍乙營指揮使,跟著皇帝南征北戰,立功無數。
薛樟,是出身于河池鄉軍的軍方實權派,深受皇帝的寵信,現任兩浙路禁軍都指揮使。
只是,薛樟長期外任,并不在京城之中。這么一來,薛府之中,無人認識李繼孝,倒叫他隱瞞了真實的身份。
薛明并不知道李繼孝就是皇次子,說話做事之間,也就不可能太過謹慎了,他老是喜歡拿李繼孝尋開心。
李繼孝一邊在木棍上加了一塊磚,一邊笑道“你別忘記了,我能當上隊長,靠的是啥本事”
薛明一聽就明白,李繼孝這是反擊了回來。從講武堂畢業之后,薛明至今還是個副隊長,而李繼孝已經成了隊長。
年紀最小的老九,都當了隊長,身為六哥薛明難道不需要慚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