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嗬”
“聽我口令,一起推。”
和步兵們默默的登船不同,炮兵部隊、后勤部隊的將士們,都光著膀子,喊著號子,推著車輛上船。
李中易在林仁肇、張三正和第二鎮鎮統王肯的陪同下,就站在碼頭上的最高處,遠遠的眺望著雄兵登船的英姿。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老一派禁軍的六大方面之帥,包括楊烈在內,都沒有在新軍之中任職。
新編陸軍,總共要編十個鎮,每鎮大約三萬人。其中,鎮統、協統和標統,皆要出身于近衛軍和講武堂。
軍方內部,私下里稱呼新軍的高級將領們,為“近衛系”的軍中新貴。
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隨著新編陸軍組建速度的持續加快,老禁軍的方面之帥,遲早會被調回京城養老。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近代化的軍隊,吊打農業文明的軍隊,是必然的先進取代落后。
李中易有理由相信,哪怕是威震天下的契丹鐵騎,在新建陸軍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
更何況,帝國陸軍搞的是反季節進攻。天寒地凍的時節,帝國的六萬大軍,突然出現在蒙古草原上,狠狠的夾擊契丹人
嘿嘿,被迫轉移的時候,契丹人凍死的牛羊馬,絕對不是少數。
照這么個搞法,契丹人遲早會被消耗得奄奄一息了。
“諸位,此去契丹國境內,殲滅敵人其實是次要的,主要是迫使敵人持續性的轉移。契丹人轉移的時間越長,轉移的人數越多,咱們的戰果也就越大,明白吧”李中易擔心部下們貪功,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殲敵為次,逼迫敵人轉移,才是戰略重點。
面對契丹國這種幅員遼闊,控弦幾十萬的草原大國,利用反季節進攻的優勢,大大的消耗其綜合國力,才是正確的戰略。
歷史上,武力值超群的完顏阿骨打,也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才滅掉了遼國。
等十個鎮的新軍編練出來之后,李中易有了輪換的軍隊,肯定會改變策略。
到時候,再變成夏天和冬天,各派兩到三個鎮去進攻契丹人,令其無法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這種惡毒的搞法,不出三年,契丹國肯定就撐不住了。
“謝皇上指點,臣等明白了。”張三正和王肯一齊舉手行軍禮,表示明白了。
李中易派將用兵,向來是只管戰略正確,不管具體的戰術,絕無可能搞出排陣使的弱智把戲。
按照作戰計劃,此次北進,第一鎮和第二鎮,將被海運至幽州。
從幽州分兵,第一鎮走左路北進,第二鎮走右路北進。能會師盡量會師,不能會師也不強求。
這個時代,在茫茫的草原上,要想分進合擊,不締是在做夢。
漢武帝北擊匈奴的時候,所有的分進合擊,都沒有達成預定的作戰目標。
第一鎮和第二鎮的官兵們都走了,李中易的兩個兒子也跟著走了。
李中易特意沒有去送兩個兒子,以后類似的出征場景還很多,送得完么
從碼頭出來之后,李中易的心情很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