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才是王道。
真正的大國競爭,歸根到底,其實是現代教育水平和教育人口比例的比拼。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二戰后的日本和德國。
戰前,德國有8000萬人。戰后,死了800萬戰士,傷殘了2000多萬,女人也被美軍和蘇軍欺負了一百多萬。
日本和德國戰敗后,整個國家都被打爛了,各種頂級科研人才也分別被美蘇兩國瓜分的很干凈,很徹底。
但是,戰后僅僅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這兩個國家又重新在經濟上崛起了。
不僅如此,這兩國在國防上,雖然都瘸了腿,但是實力也不弱。
德國的常規潛艇、火炮和坦克,暢銷全球。
日本的常規潛艇,以及反潛水平,也是名列前茅的。
從李中易當上執政王開始,到今天,已經十余年了。
這十余年間,李中易苦心培養的新學弟子,也就三百余人而已。
但是,這三百余人,先后被派赴各個軍州當學官之后,新學的發展就有了質的飛躍。
學官到任后,來參加學習的學生,聊聊無幾。
這是因為,廣大讀書人鉆研了一輩子的儒家典籍,一時間還轉不過彎來。
不過,李中易早有準備,他早早的就頒布了上新學的補貼法。也就是說,凡是上新學的學子,除了伙食及住宿免費之外,每月還可得兩貫錢。
客觀的說,除了開封和少數十幾個大府之外,一般的中西部軍州之中,只要省著點花,一貫錢已經足夠一家三口一個月的開銷了。
這主要是,糧食的庫存太多了,糧價低到三文錢一升的程度,大約125市斤。
另外,食鹽采取區域招標制之后,鹽的價格也跟著大幅度的下降了。
魔鬼都藏著細節之中。
當郊區的菜農們送菜進縣城時,不再交納任何稅賦之后,經濟規律很快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的縣城,十里內幾乎全是菜地了。
換句話說,城里人,也吃得起菜了
以前,縣城里的窮人,只有一種菜,那就是腌蘿卜條。
如果沒有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斷的運來糧食,誰敢讓縣城周邊地區的良田,全部變成菜地
華夏民族,對于饑餓的記憶,從遠古時代開始,已經持續了幾萬年之久。
讀書不要錢,住宿不要錢,還要給錢你花,上哪里去找這樣的好事兒
結果是,地主家的公子一個沒來,窮人家的孩子哭著喊著要來上學。
新學分為小學和中學,小學的學制五年,主要是識字,知道加減乘除等簡單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