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是指兩個國家根據某種章程,一個國家在另外一國的領土上,設立的有自主權的居住地。
在華夏,根據各種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強行設立了很多租界,它們大都位于港口城市。
這其中,以上海租界最為出名。
十里洋場的說法,就來自于上海租界。
當時,在上海租界內,到處都是洋人洋貨,無比繁華,故而就有了十里洋場這個名字。
后來,十里洋場的定義,逐漸延伸到整個舊上海市區。
再后來,各個經濟繁榮的地方,也被人稱為十里洋場。
其實,租界分為兩種
只有一個使用國的單一租界,一般被叫做“某某國租界”,這樣的租界數量最多。
但是,還有一種租界,有幾個國家共同享有。
如香港九龍城、廣州沙面、廈門鼓浪嶼等地,這樣的租界被稱為“公共租界”。
公共租界內,治安很不好。
原因很簡單,行政權分屬各國,管理效率很低下。
公共租界的警察,叫“巡捕”。
巡捕的組成不僅來自租界使用國公民,印度人、安南人、華夏人也有擔任巡捕的紀錄。
在租界生活的外國人,數量遠少于華夏人。
不過,這些外國人因為權力很大,財富很多,因而站在了金字塔頂端。
很多華夏人崇洋媚外,喜歡跪舔外國人,就跟這種情況,有著很大關系。
這些洋人眼高于頂,非常的傲慢。
尤其是英國人,無論走到哪兒,都戴著禮帽,拿著手杖,一副欠揍的模樣。
在這些洋人眼里,只要是白人,就一定比黃種人高貴。
其實,他們中有些人,在本土屬于貧民階層。
不得不提的是,在租界內,還有很多毛子。
蘇俄十月革命之后,很多原毛子貴族,受到了迫害,被迫逃到華夏。
無以為生,扛不住饑餓,這些女毛子就放下身段,做起了皮肉生意。
考慮到白人顧客不夠用,她們只好對華人開放。
這種情況,讓管理租界的外國人感覺很沒有面子。
他們認為,這些女毛子侮辱了白種人。
怎么也驅除不干凈,無奈之下,這些外國人就拿出錢來,對她們實行救濟。
他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這些女毛子能從良,從而挽回同為白種人的面子。
沒想到的是,聞訊后,前來求助的女毛子越來越多。
實在是救助不過來了,于是,這些外國人就不再救助她們。
對她們繼續做皮肉生意這些事,這些外國人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眼不見心不煩。
事實上,這些女毛子都過的很不錯。
也是,能和白種女人玩耍,雖然資費很高,但卻讓華夏人很興奮。
上海租界,從1845年設立開始,一直堅持到民國時期。
弱國無外交。
加上島國一直對華夏虎視眈眈,在1937年全面抗戰前,還主動挑起了好幾次局部戰爭,華夏政府不想出現四面受敵的局面,只好咬牙維持現狀。
到了抗戰后期,尤其是抗戰勝利的那一刻起,華夏政府就逐步將租界收回。
在上海,英、法、美三國都有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成為上海公共租界,而法國繼續單干。
一直到華夏收回租界,上海租界一直保持著公共租界,與法租界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