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南北朝亂世之中,國家來往征戰、戰亂不斷,百姓所求實際上就是一個溫飽,自然沒有辦法說什么讀書寫字,更不要說學習兵法。甚至一些將領帶兵,自己都不懂兵法,只是蕭規曹隨,按照上一任的章法來,打仗多數依靠的是軍隊掩殺。
這也就使得南北朝中幾支強軍分外耀眼,比如打贏淝水之戰、挽救東晉國祚的北府兵,曾經決定南朝幾個朝代更迭的西府兵,以及以七千騎兵橫掃河洛的白袍軍,都屬于一等一的強軍,正是因為這些軍隊自統帥到士卒,素質普遍高于敵人以及自家的其余軍隊,令行禁止依照兵法,陷陣沖殺袍澤與共,所以才能夠在這亂世之中展現出自己的光芒。
而相比于依靠北地漢家健兒這兵員優勢的北府兵和西府兵,陳慶之的白袍軍絕對可以說是從南方子弟基礎上組建的軍隊,也是陳慶之這個儒將一手培養出來的軍隊,沒有足夠的兵源素質基礎,能夠鍛造出來這么一支強軍,足可見陳慶之的本事。
而根據李成等人或多或少知道的兵書,李藎忱就隱約揣摩出來陳慶之依靠的是什么。
圣人孔子有云有教無類。
實際上陳慶之的方法很簡單,既然自家招募不到上好的兵員,那就索性教授這些將士一些兵法知識,這看上去只是一個儒將的一廂情愿之舉,甚至有可能引來很多武將的白眼和冷嘲熱諷,但是正是這些并不算復雜的兵家學問和術語,讓士卒能夠在亂戰之中更充分的理解主將的意圖,從而從另外一個角度達到令行禁止大家都知道應該向哪個方向沖擊,就算是沒有主帥的命令,也自然而然會向那個方向沖擊,所以相比于其余軍隊,陳慶之的白袍軍在戰場上變陣更加快速,而且軍隊將士之間能夠互相配合,人和人相互配合,小隊和小隊相互配合,繼續上升便是這七千騎兵之間相互配合,于是就成為了一個橫掃兩淮河洛的整體。
而且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陳慶之能夠有教無類,教授士卒兵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收攏軍心,讓士卒感受到主帥對自己的看重以及自己和其余軍隊的與眾不同,自然也就能夠增強這支軍隊的凝聚力,進而也就增加軍隊在對敵時候的斗志和團結。
一箭雙雕。
所以白袍軍上下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一些兵法,而有如李成這等陳慶之身邊的親衛,更是在和陳慶之并肩作戰的過程中學習到了更多,至少像孫子兵法這樣的名篇,他們雖說有些地方理解不了,但是卻能夠背出來。
而之后李成他們在這個村子中落葉生根,一來是出于培育下一代年輕人以保衛村子能夠在亂世中生存的目的,二來也是出于對于陳慶之的懷念,所以三人設立了私塾,而所傳授的便是陳慶之當初教授給他們的兵法,這些東西雖然不多,但是相比于同時代的其余年輕人,李藎忱不得不感慨這個村子中的小伙子們還是運氣不錯的。
有總比沒有好。
只不過現在看來這效果并不怎么樣,畢竟李成他們自己也就是半瓶子醋晃蕩,也沒有理解多少,都是死記硬背下來的,若是鄭慶他們遇到了這樣的老師都能夠頓悟,那才是真正的天才。
這一個小小村子里面天才不多,有一個李藎忱,李成他們也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