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最大的毒點在開頭那一部分,主角的很快就光榮加入孤兒院的那一段。我之前說過,亂世的悲慘和人的掙扎,是這本書想要表達出來的一部分主旨。
實際上這種一個村落歷經兵災、十不存一,才是亂世之中最真實的寫照,甚至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主角只是一個渾渾噩噩穿越回去的現代小咸魚,過的是和平生活,至少吃穿用度都不用愁,因此他必須要經歷一些什么才能快速的成長,沒有什么比身邊親人朋友的離去更能夠刺激到他了,讓他幡然意識到這個時代和之前自己所在時代的不同,意識到動嘴皮子之類的并不能幫助自己真正立足,唯有打,唯有戰斗,才能打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寶劍鋒從磨礪出,本來這個設定是對主角的磨礪、是為了烘托亂世的冷酷和凄慘,但是因為一開始對于李成等人的著墨有點多,所以整個環節確實是有點兒殘酷了,在此向被毒到的書友們表示歉意。
至于文里其余的毒點,感覺應該還不是很過分吧
主要是可能有一些前后文不呼應或者埋了伏筆忘了的地方,主要是時間一長,事情一多,就給忘了。下一本我會努力先把每個伏筆和登場人物單獨記錄,時時查閱。
4關于主角的姓名
這個在作品相關解釋過,有些老書友可能沒有注意,所以在此處抄錄。
李藎忱的藎忱,來自于張自忠將軍的表字。既是為了表達對張將軍以身許國的敬意,自然也是為了呼應本書的主旨之一對家國的盡忠盡忱。
主角擁有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并非不可能。
張自忠將軍,本字藎臣,該表字來自于,“王之藎臣,無念爾祖”,意思是國王所進用的忠志之臣,感念祖先的恩德。同時白居易在中也寫到“生此哲人,為我藎臣”。
用,等典籍來為孩子取名字,古今皆是。只不過這種偏向于宣傳封建王教思想的篇章,在當今流傳并不廣泛。可是在古代,這才應該是朝廷鼓勵傳頌從而流傳廣泛,其余的各種,只是地方民歌才是。
而起這個名字的李成,跟著陳慶之這個書生將軍出來的親衛,有文化、有膽略,能取出來“藎臣”這兩個字,應該還是說得通的,只不過這個詞在我們現代使用的比較少了的。
同時,李成對于對他們白袍見死不救的南朝顯然并沒有好感,因此他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赤膽忠心、一腔熱血忱忱保衛黎庶百姓,改“藎臣”為“藎忱”,并非不可能。
當然主要還是我夾雜了一些個人的情感和觀點在其中,對于覺得不方便的書友表示歉意。
5關于人物塑造。
我所寫的兩本書,無論是還是,所描寫的都是歷史上很少為人所知的時間段,南宋最后的光景,隋唐崛起的前夜
描寫這些時間段,很新穎,寫著也很有意思,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書的記載很少,甚至還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這就導致寫起來發現前面寫的不對勁,這還是小問題。
大問題在于,根本沒有那么多人可以寫。之前寫,因為摸到了一本,所以書中很多人,比如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李芾、邊居誼等等,都是可以考證、確實存在的民族英雄。
而不同。
本來在這一段時間里,有傳記,有詳細記載的人,真的寥寥可數,因為和之類的,本來就是姚老爺子無償寫就的,能出版、流傳,就已經算很不錯了,因此里面是言簡意賅到極致。
而且諸如南陳、北周,有傳記的,也多半都是陳霸先、宇文泰那一代人,陳叔寶和宇文赟這里,就像是一個斷層。
尤其是南陳,更是只有蕭摩訶等寥寥幾個人比較出名,能夠有說的上的歷史事跡。蕭世廉只是蕭摩訶傳記中的一個名字,而裴子烈的存在也只是吳明徹傳記中的一句話帶過。
這也不怪史家著墨少。成王敗寇,本來南朝的這些人就是失敗者,所以他們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就算不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