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潛水員重點進入地下河進行探險。
順著溶洞向上下游各挺進了近兩公里,對水文地質情況和鐘乳石等地質情況,進行了初步的考察。接著,葉榮光教授帶著女兒葉偏偏,對水里的生物進行了捕撈研究。果然發現,除了先前發現的小魚,還有一些蝦蟹與螺,有少許已經生活了幾個世紀的浮游生物。
兩個考察考古小組都取得了巨大的收獲。
上得井來,整個聯合考察考古行動第一段落,至此全部結束,來增援的潛水隊員和探險隊員,以及一些車輛和裝備全部撤出。
而第二階段的任務,由于有了洞穴那具無名骷髏提供的地下河流圖,主要是從地表進行地下河源頭和出口的探查。
當把大批第一手的聯合考察考古的文物與資料,移交給津門大學和相關部門后。聯合小分隊結束了在屯留村的駐扎,開始直奔當時王珂他們開展野外生存訓練的那片原始山林。
時隔幾個月,再度回到這片原始山林,王珂感到格外的親切。
此時已經是深秋,即使有帳篷,在外面野營幾乎也是不可能的。王珂建議,還是把營地放在那個狍子洞。
進到狍子洞,就可以看到王珂他們指揮排用蘆葦編織的席子還在。王珂向眾人一一介紹,哪里是鹽壁,如何從那里刮下鹽粉,用來腌制咸魚、牛蛙和狍子肉。哪是烤火取暖的地方,二樓如何上去?如何利用天井的通透,在那里做飯、開會、學習。還有哪是儲物間,哪是掛曬小咸魚的地方?哪是煮皂角莢洗衣的地方,還有在哪里找到的車前草和止血藤為胡新銳療治眼傷。
把一干考察考古的專家們,個個說的是目瞪口呆。
說完這些傳奇,眾人開始打掃狍子洞。把原來鋪在地上的葦席整理好,再把帶來的帳篷,鋪在葦席上,用一塊加厚的野外門簾遮住洞口。再在洞內拉起一根繩,以布作簾,從中間隔開。洞穴頂部吊上馬燈,葉偏偏睡在最里面,而其他幾個專家睡在外面。
王珂堅持自己年輕,要睡在洞口,其他幾人一看也爭不過他,便依了他。
而一些重要的考察考古設備和糧食,便放在了二樓洞穴里。
這些條件,已經遠遠的超過了當時野戰生存訓練的條件,好的不知超過了多少倍。
由于這片原始山林至今還從未發現有過傷人的大型動物,所以一夜無言,大家睡得格外香甜。
第二天一大早,聯合考察考古小分隊開會,分成了兩個小組。第一組由溫教授任組長,王珂、葉偏偏為組員。第二組由葉榮光教授任組長,考古所和省里專家任組員。
兩個小組各自配備了指北針、望遠鏡、對講機、照相機,還從部隊借了兩支信號槍,每個人還配置了一個哨子、一個足夠一天的干糧和飲用水,有了這些,即使失去聯絡,也能及時地進行互救與自救。
出發前兩個組商量好,大家以這個洞穴為中心,分別背向走出四公里,再順時針旋轉一個半圓。大家在各自的半圓內展開考察考古工作,不至于在地形上交叉重疊。兩個小組約定,大家最遲在日落之前返回營地。
同時兩個小組商量好,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通過對講機進行呼叫。如果對講機沒有信號,便向空中發射信號彈。
由于這次考察考古的目標單一,就是尋找地下河的源頭,因此所有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也主要圍繞這個地下河的入口展開。任務明確后,大家分頭展開。
葉教授那個小組是西偏南,然后在兩公里處旋轉到北偏西,再繼續前行至東偏北折回。
溫教授與王珂、葉偏偏分配的方向是東偏北,同第一小組一樣展開。但是一出門他們就發現一個問題,直接向東偏北就必然走到520高地上去了。因此必須錯開山脊,而繞道向左,就是先向北,順著下面的時令河,穿過當時按方位角行進所攀下的那座四五十米高的石崖,再繞回來,走到東偏北的方向。到達兩公里后再轉向南,最后在西偏南的方向,回到洞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