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長,你為村民做了這么多的好事,老天爺感動著呢,好人有好報!”這話說得老村長眉開眼笑,理是這個理,人就要多做好事,善有善報嘛!
干爹董偏方也在笑,但他卻不信,哪有這么巧的事?包括他和谷茂林幫助自己找到十多米以下的古井,位置幾乎分毫不差。這可是自己族人找了數百年都沒有找到的,也是湊巧?騙鬼去吧。
但王珂這小子從來不貪功,不說假話,單憑這一點,就是好后生。
一夜無話,次日干爹董偏方一看天晴了,立刻趕到廠里去了,今天他要用新設備試制一鍋產品。這個試制,前后需要一周到十天的時間,如果來不及,就無法去津門大學。
昨天董偏方已經委婉地和老村長說了水塔和自己家水房的事,老村長撿回一條命,自然拍著胸脯,計劃用五天的時間,幫助董偏方建一座高十米的水塔,同時在他家的小院里建一座規范的水房。
磚不夠,自己家里和村里湊一湊就可以了,一切都不用老董操心。
而王珂昨天晚上那瓶水一直吊到凌晨,翠蘭和葉偏偏都在陪著,今天早晨三個人都起來的有些遲,王珂竟然還有點發燒了,早飯也沒吃幾口。
不會這樣嬌貴吧?當時就消毒了,還用了抗生素。王珂不在乎,翠蘭趁給董偏方和谷茂林送飯,去說了這件事。干爹董偏方一聽就急了,慌忙趕了回來。
拆開繃帶揭開黃紗布一看,果然見到縫合的傷口周圍有些紅腫,而且有的地方還開始流一些黃水。董偏方咂咂嘴,立刻對王珂說:“小子,有些發炎咧,現在開始每天吊三瓶抗生素,不能出汗,不然就得把你送到縣醫院去咧,感染和破傷風都是很嚴重的!”
干爹董偏方找出一瓶碘伏,認真地消毒,重新處理包扎上。立刻安排翠蘭吊水,三瓶,看著王珂吊水的任務,只能由葉偏偏來完成了。
生活有望穿秋水的等待,也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試制的任務馬虎不得,干爹董偏方早在幾天前就開始了一些準備工作。
整個阿膠的生產過程,是從選料開始,要經歷去毛、洗皮、切皮、泡皮、提取、濃縮、出膠、凝膠、切膠、晾膠等十幾道工序,耗時有時候長達幾個月。
廠里現在最重要的設備,是一個噸半的鍋爐,幾口蒸鍋,還有包裝機、切皮機、清洗機。還有兩口與鍋爐房緊密相連的敞口鍋。
干爹董偏方這次試制產品的驢皮,都是已經選出來、去了毛、洗干凈、切成塊的驢皮。就這驢皮,還要放入水中浸泡三天。浸泡驢皮的水每隔八小時換一次,泡好的皮還要進行焯皮,以進一步去除雜質,去除毛皮上的油脂。
這些全靠手工操作,谷茂林跟著后面寸步不離。
生產阿膠的過程,實際上包括了兩大環節:一個是生產品質含量極高的原膠,一個是利用原膠再生產不同效用的產品膠。
干爹董偏方想原膠和產品膠,都搞點出來。有了前期的準備工作,三天之后,就要進入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煮皮或者叫化皮、熬膠。
兩口與鍋爐房緊密相連的敞口鍋,那就要派上用場了。
煮皮的過程就是將驢皮放在敞口鍋里慢慢化皮,也叫化皮熬膠,說簡單點,就是將其中的蛋白質水解成便于吸收的氨基酸和蛋白肽,得到這種水質的膠液之后,驢皮就可以過濾棄掉了。接下來就是熬制原膠,這一過程更辛苦。敞口鍋旁,沉重的鐵鏟不斷翻動膠液,防止結底,沸騰的氣泡迸發時,最容易燙傷,
膠液熬制到最后時,要觀察膠液的粘稠度。用一根桿伸進膠液,膠能掛住,而且像面旗子一樣往下墜,就說明膠恰到好處。
行話這叫“掛旗”。熬煮過后,收集到的膠液在輔料的作用下,經過濃縮、收膠、冷凝,阿膠的基本雛形就算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