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舌頭這個習俗好玩,舌通塞,舌頭正是取塞耗子洞之意思。
理解可以這樣理解,但是卻不能宣諸于口,舌在蜀州跟蝕是一個音,有消退,虧損的意思,因此不能說。
非要說的話,必須說成是“轉頭”,因為舌頭在嘴巴里很靈活,叫“轉頭”也說得過去。
轉通賺,賺頭那就是好口彩了,祖先們為了避諱真是操碎了心。
關于這個還有一個笑話,說是殺豬匠在肉鋪子賣肉,自家小孩過來一看“哇塞好大的舌頭”
沒說的,扯過來啪啪啪一通揍,臨了還要認真教育“這東西要說成是賺頭賺頭記住了”
結果娃子第二天又來了,拿眼將案板一掃,舌頭已經被人買走了,于是就“哇塞今天沒有賺頭了”
這就是打死都不冤了。
閑話扯回來,再說鉆灶烘。
鉆灶烘那是灶神爺的事情,傳說今天晚上灶神爺要從灶眼里鉆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個家庭一年的情況的時候。
不走尋常路,灶神爺就是這么任性
因此家里面子工作無論如何要做足,晚飯過后就要把灶頭清理得干干凈凈,菜刀案板之類的雜物全得收起來,不能留在灶臺上。
接下來將灶邊的灶王爺像恭恭敬敬取下來,貼上新的,表示給灶神爺換了身干凈衣服,好光鮮亮麗地去天庭。
這個事情讓童年的李君閣很糾結。就算神仙能大能小,可是兒歌里唱的“七不隆松,八不隆松,貓兒鉆灶烘,拉出來灰不隆松”。就算換了新衣服,這灶神爺到了玉皇大帝跟前還能看
還要在灶臺上點上香燭,焚燒錢紙,擺上貢品。
意思就是這趟差旅費家里給報銷,要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撿好的事來匯報。
頭天制作的麻糖一定要擺上,讓灶神爺嘴甜,想說啥不好聽的,被糖粘住了嘴也說不出來。
這一大通擺布完,大家才能去睡覺休息。
等到了臘月二十七,就要趕緊熏臘肉香腸了。
四川臘肉的制作,其實并不復雜,也不知道為啥沒能傳到北方。其實就是豬肉洗凈,自然放置一晚滴干水汽,將川鹽、花椒、山奈、八角等香料粉一起炒熱炒香,然后用刷子沾酒,蘸上香鹽在肉的表面刷上一遍。
這是給肉殺菌,避免腌制時存在有害微生物。
然后用手抓起炒熱和勻的鹽均勻涂抹在肉上,并用力搓一遍,尤其是有骨頭的地方,更是要加大鹽的用量。
把肉一層一層的疊碼放在缸里,如骨頭、大塊厚實的腿子之類一般放在缸底,讓融化的鹽水將它們充分浸泡腌制入味。
腌制三四天后翻面,加一點鹽,一般七到十天左右便可提肉了。
肉提出來放入開水洗燙一到兩分鐘,把表面多余的鹽水洗掉,晾干水份。
然后就可以掛在灶臺之上的橫梁上,讓平時燒柴火的煙氣慢慢熏制成臘肉了。
香腸則是釀好后掛屋檐下,晾一到兩周風干得差不多了,掛到灶臺上方熏制。
不過要按照這方法,那要直到清明節前,才能吃到有滋有味的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