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跟音媽媽,吳志秋一商量,老辦法撿回來,堆肥。
先在田地里堆上谷草,然后將泥土堆放上去,燒
當然不能像燒陶器那樣燒,那就“過火”了,要燒到剛剛好,土變成干土,然后就和上各家糞坑里運來的糞料,重新變成濕泥,再拌上青草,堆成一個個墳丘一樣的大饅頭形狀,蓋上土發酵就可以了。
猛禽的身價再次暴跌,先是拉魚,然后是拉木頭,現在連大糞都拉上了。
這車在半山林場和李家溝天天跑來跑去,車頭上油漆都被橫生的樹枝掛掉了不少,滿臉的滄桑。
有一次去蠻州4s店保養的時候,經理一看到就豎大拇指,這才是土豪的開法這款車總共賣出去七八輛,多數都是改成越野樣式,然后在后窗上貼個進阿里的線路圖或者國家地理的標志就在城鄉結合部裝逼。哪像這位,雖然啥都沒貼,一看就是無人區幾進幾出的主
魚,鰍,鱔魚抓得差不多了,肥堆起來了,接下來就是修田坎了。
水田的田坎,那是每年都要保養的。
老話說的“人懶地一天,地懶人一年”,真不是可以糊弄了事的。
首先是“鏟田坎”,要將田坎上長出的野草,小樹苗通通割掉。
這還不算完,還要將貼著水田的那一邊用鋤頭鏟去一寸左右的厚度,將這邊雜草的根除盡。
之后要開始“滋田坎”。
田坎底部,經年下來會出現一些漏水的縫隙,需要人光腳下到田里,那腳在田坎底部踩踏,指頭察覺到縫隙就要將周圍的泥漿翻過來,將縫隙一一滋上。
做完這些,才開始“壩田坎”,重新用鋤頭挖起田里的泥,將剛剛鏟掉的那一寸厚的田坎重新壩上。
然后還要處理田坎另外一面,需要鏟去雜草,李家溝的鄉親會把每一分土地都都利用起來,田坎一般向陽,到時候坡面上還要種上豆子,除了可以固肥,也是一分收成。
弄完這一切,一根新田坎就誕生了。
中國的水稻種植地區,幾千年來,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血成命續,才造就了類似元陽梯田那樣的奇跡。
這個民族的偉大,僅僅由此就可見一斑。
黑白棕三人和倆妹崽也被這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感染到了,鬧死鬧活也要開一片田,研究漢文化的,先賢典籍都是上層建筑,這個才是基礎。
這么大的帽子扣下來,連老伯四爺爺都大力支持,李君閣只好翻著白眼給他們指了一小塊田,由得他們去搞。
幾個人高興壞了,白嬸還專門做了一塊木牌子,正兒八經的立在田坎邊上,上面歪歪扭扭用中英雙體寫著“哥大體驗田”幾個字,底下還搞了一排小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雖然牌子簡陋得要命,卻愣是把李君閣驚著了,這哥大的教授,當真不是白給
接下來就該耕地了,將雜草,稻樁翻入底下,讓它們育成綠肥。
老規矩是三耕三耙,精耕細作還有五耕五耙,當然以現代的耕種技術已經不用那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