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更是驚詫,滿桌人連司紅星一起算上,都沒人有底氣說自己有這個面子吧
不管那頭一桌人對李君閣的身份連猜帶蒙不明覺厲,只說這邊兩人回來,見已經差不多了,趕緊又跟金老一疊聲的感謝,讓他早點休息,這才告辭出來。
接下來兩天又是被接見又是被采訪,四個小時的路程,愣是在第三天晚上才回到李家溝。
一番鬧騰過后,該怎么過日子還是怎么過。
二月初八,驚蟄。
今天是個大日子,烏金血米育秧的時候到了。
關于這個,吳志秋,大伯,妮媽媽還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吳志秋堅持走科學路子,水稻旱育秧技術想來上一波。
大伯,妮媽媽堅持認為,李君閣是要走綠色生態路子,旱育秧技術雖好,但是其中不可避免要用到酸化劑,化肥,農藥,如果不用這些,旱育秧技術是否還能保持高效高產,誰也沒把握,因此堅持走傳統路子。
好在李君閣回來得及時,直接拍板,反正千畝稻田一千五百斤種子就夠用,李君閣備了兩千斤,丟給吳志秋三百斤拿去摸索,剩下的,全按傳統路子來,如果吳志秋能成功,那明年再視情況擴大。
正好農大李方教授和丁開來教授又來到李家溝,開始基地的前期準備工作,一看你們可以的,這課題一個個的往外冒,石斛小菌應用課題還沒拿下,綠色生態水稻旱育秧技術又冒出來了。
這個問題交給我們來,剩下的你們不用管了。技術成型之前,還是走老路子吧,累雖然累點,但是勝在穩妥。
于是就開始發谷子,壩秧田了。
妮媽媽檢查了李君閣扔豬圈上頭的兩千斤稻種不由得喜出望外,這皮娃可真是有心人,稻種比山上留的品質好了不知道多少,絕對是上百噸里精挑細選出來的。
她可沒有想過這些都是來自李君閣在空間里辛勤勞作所得。
還是傳統辦法,將稻種用石灰水浸泡消毒,然后保持溫度和濕潤,等到稻種開了粉嘴,就能下秧田了。
傳統水稻秧田可比一般稻田要求高出很多,需要選朝陽的水田,水量不能太多,加入泥糞底肥后,犁田壩田,將田里犁起來的所有稍大的泥塊全部人工打碎,重復多次后最后成為滿田的泥漿,然后拿著扁擔下田,一邊刮泥,人一邊往后退,從一頭刮到另一頭后上田坎,中間開出走水的泥溝,這樣才能得到一片片鏡面般平整的秧床。
這些都必須老莊稼把式來,只有這樣,秧苗育出來才能高矮平齊,利于后續的種植生產。
李君閣看著鄉親們在田里辛苦的勞作,對吳志秋搖著頭道“這也太辛苦了,志秋,看來育秧技術必須得搞啊,今年你的任務就是把技術弄出來,明年我們把育秧工廠化,好家伙這樣搞一天,那腰還能是自己的”
不過他也沒辦法,這上頭,自己完全幫不上忙。
幾天忙活,山腳下幾塊大田全部變成了秧田,每塊秧床上還加蓋了塑料棚,用來保溫。
傳統育秧最大的敵人就是天氣,老時間里一場倒春寒下來,前期工作就白費了,需要重來。
不過自打有了塑料薄膜,立刻就被中國農民應用到水稻種植上,直接將育秧工作提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