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門檻,迎面是一個小天井,青石鋪地,周圍一圈比中間高出一梯,兩者之間還有一道不寬的走水陽溝。
門和天井之間有五六個平方的小廳,上面是雕花木梁,木梁上頭青瓦遮頂,老時間里門房拖條長凳往這里一坐,就是一個迎客的小空間。
圍著天井是一圈屋檐,屋檐有雕梁畫棟支撐著,下雨的話可以從兩側進入到院內。
天井陳設不多,中間一口圓形的青花魚蓮紋的大瓷缸,里頭種著睡蓮,幾尾草金魚,往里月亮型的二進門兩側是兩個小花圃,一邊種著一棵紫荊。
天井陳設少,還跟這一帶耕讀傳家也有關系,鋪上席子就能曬曬筍干豇豆什么的,用得上。
跨過二進門,這個小院子天井就小了很多,給兩邊的小房間留出了空間,一側是稍大的書房和管家師爺的房間,另一側是粗使傭人的房間,貼三進門左手邊上還有個大廳,那里是廚房和傭人吃飯的飯廳,天井中間是一張棋枰石桌,周圍幾個瓷凳,可以供下人們玩樂。
三進門兩側一邊種著一棵芭蕉,芭蕉還起到了將廚房飯廳和天井視覺隔斷的功能。另一邊是一棵雞爪楓。
這里的月亮門安有木門,門一關上,內堂和外堂便被分隔成兩個世界。
走進這最后一進,這里的裝飾可就精致了,左右屋宇分為上下兩層,外墻是磚石的馬頭墻,內墻是一水的木墻木窗木門,東廂是老爺太太,太老爺太奶奶的居所,樓上是妯娌妾侍的居所,西廂底樓是少爺們的居所,樓上是小姐們的繡閣。
中間是一個大花園,青石板間隔著鋪在草坪上,兩側還有齊腿高的兩排石凳,上面擺放著各色盆景花卉。
最里邊是一間巨大的堂屋,迎面所有木墻是排扇結構,上面一半是紗窗,下面一半是雕花描金的板子,所有門扇都可以打開,打開時,花園和堂屋可以融為一體,方便人多時的大型活動;也可以只開兩扇成一道門,避風保暖,方便人少時候的小型活動。
堂屋里面陳設精致,中間是一個大理石鋪面的大圓桌,十張漆椅,往里還有太師椅,香案,蒲團,可以在此祭祖,會親。
兩側還有幾個躺榻,和幾個大花瓶,多寶閣。
角落里還有幾個可以移動折疊的雕花木屏風,需要時能夠將大屋靈活隔成三個小活動空間。
墻上掛著幾幅絹畫。
這里才是這處院落最核心的區域,是家庭成員們聚會的地方。
不過現在這里亂七八糟,大圓桌上鋪滿了圖紙,線路拉都滿地都是,孫老的團隊圍著圓桌擺了幾臺筆記本電腦在那里工作,大師兄盤腿坐在一側躺榻上聚精會神地敲打鍵盤。
孫老則斜臥在另一側的趟榻上看電腦里的圖片,身上蓋著一張薄毯子。
李君閣一手一個籃子,領著阿音和娃子們進屋,喊道“喲,好會享福”
孫老哈哈大笑,說道“選來選去,這里不大不小最合適。要說好,會館戲園子,還有李家老宅那才叫精致,這里,小康之家吧”
大師兄笑道“不過那兩處地方太大房間太多,現在沒人氣,晚上出門滲得慌。還是這里好,溫馨舒適,七八個人正合適,我們設計規劃團隊都住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