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還提到過囂張的法正,作為一個蜀奸,諸葛亮任他施為,還笑著說這娃憋屈久了,活該松快一下。”
“這話我看得毛骨悚然啊,這不就是鄭莊公放任弟弟那一套先讓蜀奸禍害掉蜀地的本土勢力,等他搞到天怒人怨后,大丞相是不是可以出面,來一個揮淚斬法正”
“好在法正機靈,及時收手了,不過地方勢力同樣沒有被放過,流放李嚴,不就是對本土勢力的打擊嗎”
“再說六出祁山,當真就是漢賊不兩立,王道不偏安以諸葛亮的智慧,會看不清魏蜀的實力對比”
“口頭上說是挺進中原興復漢室,我倒是覺得換成另外兩種解讀方式更合理”
“首先應該是外籍人士們,也就是諸葛亮代表的那個利益團體的集體訴求。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我們北方人,覺得還是回北方吃麥雞婆比較爽口。因此身為這個集團的領袖,有些事情他不得不做”
“其次應該是魏國當權者和諸葛亮之間的一種政治默契。”
“老子們知道你的意思,擁兵自重嘛表現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力給人看嘛不是真要來打我,秒懂”
“唯一看不明白的是魏延那傻缺,非要去提什么合理化建議,結果怎么樣”
“我們不管各種詩詞歌賦歷史文字說得如何高妙,我們只看事實。魏使看過諸葛亮治下,回去寫的報告說士皆饑色,民有菜色,后邊還跟了一句其民不怨,意思是稱贊蜀國大丞相治政的厲害。”
“可是細思極恐啊,呵呵呵,難道大家不覺得這場景非常熟悉嗎”
劉程先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你瞎說,我一點不熟悉怎么可能老百姓吃不飽還擁護你”
李君閣賊笑道“我們國家東北邊,現在而今眼目下,就活生生擺著這樣一個國家”
劉程先一拍腦門“我的個去被你這么一說,還真他么像一回事”
李君閣繼續說道“諸葛亮死后蜀國老百姓還請求立祠堂祭祀,這里又有名堂了,朝廷剛開始是不允許的嘿嘿嘿,是不是能說明一點皇室的態度問題然后呢老百姓私下祭祀,頭上纏著白布不取下來,一戴上千年”
“這個場景大家是不是又有點熟悉這就又是一個怪現象了。”
“雖然日子過得苦,但是只要領導人一起苦,然后人品還過得去,守得住公正,死后百姓也會把他捧上神壇。”
“反過來說,雖然日子過得好,但要是兩者差別太大,那百姓也會唾罵,這叫不患寡而患不均”
“諸葛亮這樣的人物,歷史上就他一個嗎也不是的,他之前,有伊尹,姜尚,周公,霍光這幾人,人們常常拿來比喻諸葛亮而他之后,有張居正,甚至可以加上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