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鋤禾日當午
風簸進料口的地方有一個擋板,可以調節進料的速度,還要配合糧食顆粒的大小,搖扇的風力,新手用起來也不是那么容易。
老手一般是左手調擋板確定下料速度,右手相應調整風力,兩相配合,得心應手。
所以它還是一件停留在手工業的工具,不是工業級,對操作經驗有一定的要求。
于是兩人配合,技術方面奶奶來,憨包力氣五人組換著來。
糙米中雜質還很多,于是奶奶又指揮shiry將糙米倒入吊在半空的大簸箕中,讓芋頭開始簸米。
這活同樣有些技術含量,奶奶演示了好幾遍,芋頭才開始簸得有些像樣。
糙米在簸箕中嘩嘩地轉動,不少殘留的雜質開始像簸箕的圓心集中。
等到中心集起了一堆谷殼,干草葉干草桿之類的雜物后,奶奶讓shiry用手把雜物捧出來,只將外圈干凈的糙米收集到另一個籮筐里,然后又舀上幾瓢糙米繼續篩。
眼看著今天就要得到新米了,希望就在眼前,幾個人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痛了,一個個干得起勁。
中間大家還互換工種,對整個流程都熟悉了一遍。
還專門騰出一個人,休息的時候還要負責照相。
aice看著籮筐中越堆越多的糙米說道“祖祖,這就是我們吃的烏金血米嗎看著跟機器打出來的不一樣呢”
奶奶笑道“這還沒完工呢,現在的米上面蒙著一層糠皮,等到人手騰一些出來后,就該舂米了。”
人多干活就不累,七個人一上午下來,竟然將一百斤谷子給脫完了。
中午吃飯休息,下午那可就是重體力勞動了。
跟苗寨舂糍粑一樣的動作,李君閣和粽粑一組,芋頭和白嬸一組,aice和shiry候補。
李君閣對大家介紹到“所有農活,其實都有一個節奏問題,這也是詩歌和舞蹈的起源。只要把節奏掌握好,就要輕松很多。”
奶奶將糙米舀到兩個大碓窩里面,只填到三分之一不到的位置,又往里邊抓了幾把碎米糠頭,還加了一點水,說道“好了,開始舂吧。”
舂米還要往碓窩里邊加東西,這事情李君閣都不知道,問道“奶奶,為啥要往碓窩里邊加這些東西”
奶奶笑道“如果不加糠頭,有很多好米就會被舂碎,加點米糠進去,會消減木杵的力道,情況就會好得多。加水的原因是潤滑米的表面,這樣米中的油會析一些到表面上來,讓它變得油亮,不光舂出的米更好看,也更好吃。”
這就是經驗了,網絡上是找不到這些細節的。
然后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六個人砰砰砰舂了一下午,才在奶奶的指導下將米全部舂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