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閣和阿音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喜,阿音笑道“沒想到,我們參加節目,還能給家鄉帶來這樣的收獲,真是太好了”
尼安笑道“可不光是你們家鄉有收獲,別忘了,我們的節目可是有獎品的不過gris得換一身衣服才能展示了。”
阿音輕聲在李君閣耳邊說道“二皮,我都已經忘記我們參加節目的目的了,那輛紅色摩托車”
李君閣摳著后腦勺,咧著嘴笑道“這要是不提,我也壓根忘了”
工作人員邀請阿音下去換裝,李君閣一行人則繼續接受采訪。
話題又轉到了提鹽和瓷器上。
盧恩說道“junge,你的知識體系非常的龐雜啊,你剛剛告訴我說你生活的村子在中國內陸山區,那里不靠海吧為什么你還會那么復雜的海水提純技術”
李君閣笑道“雖然我們那里不靠海,但是我們的先民早在漢代,哦,也就是公元前一兩百年,就已經可以鑿透巖層,從地下幾百米的地方提取礦化程度很高的鹵水,用來生產精鹽了。”
這下盧恩又暈菜了“地下幾百米公元前”
李君閣說道“是的,我用泥球提濃海水的技術,來自我家鄉附近的一個地區,那里的山民很早就知道了這個方法,稱為潑爐印灶工藝。”
尼安點頭道“嗯,后來還用草灰替換法替換出濕泥中大量的鈉鹽,天啦,我也會準專業術語了。”
李君閣笑道“恭喜你,不過這個方法卻又是來自沿海地區的加工工藝了。”
尼安說道“等等,你剛剛說你生活在內陸”
李君閣笑道“別忘了我們還有幾千年的文化典籍,我們宋代有一個學者型文人,叫沈括,他寫有一本著作叫夢溪筆談。”
“到了明代又有一位學者型文人,叫宋應星,他也寫有一本著作,叫天工開物。”
“我在節目中制作魚鉤,陶器,瓷器,以及提鹽的部分工藝,都來自于這兩本書。當然受條件所限,展示出來的也只有很小一部分。”
“根據書中記載,千年前的中國人,甚至已經學會了往含碳量過高的生鐵水中加入鐵礦粉,從而大批量生產鋼材的技術了,這個方法稱為灌鋼法。”
盧恩訝異道“據我所知,你們的國家在古代更注重人文”
李君閣笑道“是的,確實如您所說,不過架不住典籍多啊在浩如煙海的的典籍當中,即使比例很小,但數量也是相當龐大的。”
“比如公元五百年的齊民要術,是農業學專著;比如公元一千年的營造法式,是建筑施工專著;還有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藥專著;比如考工記,是手工業專著;還有關于地理的水經注,關于天文歷算的甘德星經,關于算數的周髀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