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種茶
“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到了南宋,春恨意識上升成為南渡詞人的普遍情感,于春季飛回北方的鴻雁便時時印入詞人的眼簾心底,勾起他們強烈的故國之思。于是有了劉辰翁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有了辛棄疾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如果說到這里還是憂國之憤的話,再往后,鴻雁寄托的就是亡國之悲了,諸如遺民詞人徐一初的追往事,滿目山河晉土。征鴻又過邊羽。”
“最有特點的就是愛國詞人鄧剡,厓山兵敗后,他投海未死,只身流落金陵,寫下唐多令一詞: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堪恨西風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當然鴻雁也不是全都寓意悲苦,幾千年來,也偶有詩詞用鴻雁借喻瀟灑自由的人生境界。如嵇康的嗈嗈鳴雁,奮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如李白的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講到這里,一個鴻字,才被我們說了一小部分,這次課受時間所限,我們只是主要從詩詞意向演變來闡述了它,其余還有諸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還有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還有羽翼已成,不可復制等諸多典故諸多內涵在其中。”
“從這一個字的文化意象的演進和轉變,我們看到了什么是我中華文明幾千來的傳承和延續,是我們中華文明特有的驕傲和美麗。它從未斷絕,就如同長江和黃河,哺育了我們華夏兒女,一直從遠古,流淌到今天。”
“我們要做的,是讀懂它的美好,理解它的內涵,繼往開來,將它繼續傳承下去。”
“我的父親從小就教育我,國學,它就如一張大網,不管從哪一個點,都可以牽枝索蔓,延伸出一大片。”
“因此它的學習方法,和西方理工學不同,需要我們博聞強記,涉獵多方。”
“學到我這個年紀,才能知道它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因此我也在此和大家一起共勉,讓我們永遠做一個謙卑的小學生。謝謝大家。”
臺下諸人聽得如癡如醉,直到老伯鞠躬謝過,才如夢方醒般全體起立,鼓起雷鳴般的掌聲。
老伯現在是大名士,不過他不再外出講學,也不再發表著作,就在祠堂授課。
李君閣也從來沒見他帶過什么講義,都是想到哪里講到哪里。他也不管人多人少,反正到時間就開講,到點就下課。所講的內容,和之前四爺爺講的那些,一并都放在李家溝網站,愛聽的都可以去下。
其實李君閣覺得老伯所講,和四爺爺的水平相比,總還差著那么一點意思,不是那么深入淺出。
不過一般人也壓根聽不出來,加上名人效應擺著,老伯的課程,下載量反而比四爺爺的還要多得多。
這讓李君閣想起了霍金時間簡史的銷量。感不感興趣先不說,看不看得懂先不說,買一本裝點一下書柜門臉,增加些談資,在一般人心里,總是不錯的。
李君閣上前給老伯倒水,笑道“服,不服都不行。不過一個字一堂課,常用漢字四千五百個講完得多久”
老伯端著茶杯笑道“怎么可能,偶一為之提領一下興趣就可以了,修行都在個人。我說你啥時候去三臺觀把茶葉拿回來再不去我怕被藥師和果山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