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牛,米,豬,魚的蹤跡,還有一項時常出現的動物蹤跡,雞。
各家各戶的門前,多了一根近十米場的老楠竹竿,挑起了一面“幡”,這是各家的鼓藏旗,其實就是招魂幡。
家庭立的鼓藏旗同樣是用臘染布做的,有八米長,五十厘米寬,頂上插滿雞毛,上面染繪有很多圖騰,和各村送過來那幾面寨旗大致一樣。
用老癟爺的解釋,竹子,象征著多發快發,旺家;雞毛象征著對光明的向往,還有勤勞早起;圖騰那就不用多解釋了。
鼓藏旗上有魚、有蛇、有龍、有蝴蝶、有人物,總之只要是與苗族生活有關的圖案,在上面或多或少都有體現,就是用來招喚祖宗靈魂的圣物。
這也說明苗族是一個典型的圖騰崇拜民族,圖騰在苗族生活中無所不在,也無所不能。
四百零三戶,一家一面,加上各個村寨每村送來的幾面,整個寨子藍白鼓藏旗迎風招展,要是小準來到這里,肯定要驚呼蜀山魔派大營居然沒有這樣的鏡頭,絕對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當天晚上,阿音的舅舅抬出李君閣送上來的三只兩百多斤的大獅子頭跑山豬,替祭司備好。
育爺爺本身就是祭司,但是這次他作為鼓藏頭不能親自主祭,而是去請了別的寨子的祭司,到自家的祭壇邊招請祖先來受祭。
祭司被稱為“溝橫”,四百戶人家,一兩個人是不夠用的,因此各寨會這個的都來了,一般是戶人家請一位祭司,現在都在敞壩里集合。
育爺爺開始用麻繩在祭司們頭上纏三條小干魚,李君閣感覺像是一種授權儀式。
然后大祭司端坐在堂屋里,手持一把大馬刀,一邊緩慢動作,一邊開始唱詞。
這祭詞其實也是古歌的一種,從開天辟地,人類起源唱起,一直唱到祖先怎樣遷徙到這里,怎樣辛苦等等。
李君閣感覺這個和請神上身有些類似,祭司這時化身成了神靈,對育爺爺一家施以教誨和祝福。
最后招引親人魂靈的時候,要擊鼓來請,鼓的上面還放上了一只威武的大公雞。
大公雞非常的奇怪,在祭司的操作下,似乎陷入了一種半昏迷的狀態,不管怎么擊鼓,它都在鼓上安安靜靜地蹲著一動不動,李君閣感覺張老師要是看到這一幕,一定會靈感勃發拍上一期走近科學。
兩位舅舅將黑豬抬上來,由祭司開始砍成大小幾乎差不多的大塊,然后串成四百零三串,分發給懸天寨各家各戶前來觀禮的代表。
每家接到串串肉,就相當于接到了正式通知,鼓藏節便真正進入了正式階段。
分了串串肉后,各寨祭司便可以分別去為各家招請親人的魂靈了。
今天晚上,所有親人的魂靈都會降臨到村寨。
也是從今天開始,寨子里邊便多出來很多的禁忌。
按照老癟爺事先交代的,這一天起,每天只能吃肉、血以及豆腐等,不能吃蔬菜了。
說隱語也是從這一天開始。
吃飯不再說“吃飯”,要說“吃草”或“喂牛”。
喝酒不再說“喝酒”,要說“喝水”。
問別人吃飯了沒有,要說“喂牛了沒有”回答自然是“喂了”或“還沒有喂”。
根據阿沖叔的解釋,這是因為現在起,只有神靈和祖宗才有吃“飯”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