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史良儲公傳
良儲公,生清末,幼敏慧,入私庠。
十二,通諸經,多自悟。其師曰“恨汝未早生二紀,天負吾鄉一進士坊也。”
嘗集諸生,令各言其志,語皆浪漫,唯公曰“傳道授業。”
師奇壯之,然知己學實不足授公,乃命公入縣,從新學。
四年,每占科魁,超馳絕逸,同輩望塵。
試金陵師范,即中,然乏中饋。
良才公,皮公祖也,已婚吳氏,私謂曰“兄固大才,然家資寒薄,如之奈何”
吳氏乃出嫁奩兩合,手治行囊,并與良才公罟五溪,得魚一石。
良才公笑曰“天不絕吾宗上進。”
始行。
時為民國,國運艱疲,思潮奮涌,或多抵牾。
公于校識馬列,入秘黨。
候假得歸,入山遇奇人,得授養生格斗之術,并覓獵尋蹤諸般。
后見公夜讀,因問之,知在會殿之間,乃大嗟訝,躊躇良久,終去,未明所蹤。
業畢,國府以公瞻博,命入金陵高級軍官速成學校,為文史講師。
公所析鞭辟,又豪逸,課余與諸生交,不高崖岸,不拒肉酒,亦喜解囊,待人以厚。
諸生多慕之,雖終業,仍多款曲。
公乃間刺機要,以周國是,其事極秘,雖宗人未可知。
新軍入金陵,鼎革,鄉人方知公為秘黨久矣。
劉帥征西南,鄧公為參軍,以公土著,才干拔群,乃擢入軍中,敘前功為羽林參軍。
新軍起工農,不文者眾,公于倥惚之際,畫泥為板,燒枝成筆,授諸軍文字。
或有未愿學者,公自以口糧誘之曰“國事憂沉,任在我輩。未聞不文而可治者,諸君勉之。”
于是從學者眾。
時西南匪患疴沉,多與鄉人交接,又地峻勢險,絕類新軍初起游擊之時,此消彼長,未可促克。
公乃進策“匪亦等差民農避租役,遭攜裹者,此六七;協從者,此二三;而其酋首,未足十一,故其勢可散。當宣勵諸鄉為首者當誅;協從量罪;而余者不論。”
劉公深以為然,召公問所據,公曰“吾鄉情也,實可驗之。”
劉公問所需,公笑曰“一身足矣。”
乃還鄉,與鄉人立約,召還所親,量土而耕,賊勢星散。
群酋懼,欲遁,鄉人執之,送縣,唯李二毛子只身得脫。
夾川賊平,半旬而已。
公返,劉公撫之曰“壯哉吾軍之定遠也”
即用公策,所過平滅,其勢破竹,如巨靈之搗蟻穴也。
公通三省方言,慣善匪之切語。匪或不察,亦以為匪。
又善潛蹤覓跡,文武兼姿,雖匿林崖瘴洞,非死即降,絕無可避。
名寒敵膽,三省稱聞。
諸匪傳公擅道術,能攝神兵,懼之猶甚。
度公獵戶出生,西南俚稱“跑山匠”者,又行四,莫敢直呼其名,但以“跑山共四”代之。有遇,多降。
公聞之,訝曰“不意剿者亦可得號也”
亦有忌公功著者,乃投匿信,暗刺曰“軍中有某,于舊黨布恩,于新黨亦如舊。以文字交諸軍,以切口交諸匪。操弄神鬼,至有號稱。其志非小。向之所降,非降吾黨,乃降某降鬼神也。”
公亦不辨,謁劉帥曰“三省已定,儲固請辭。當入教職,以展平生之志。”
劉帥與語良久,知其所系,嗟嘆而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