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家丁的青壯年來自十二個家庭,他們本來就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當然也是消耗糧食的主要人物。
現在他們跟著黃家訓練,雖然起早摸黑很是辛苦,但是黃家管一日三餐還有一頓葷腥,沒有肉也會吃到兩個雞蛋。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要為家里掙回一石五斗雜糧和三兩銀子,他們的家庭立刻不用為溫飽發愁了。
第二天,出現了太多搬遷積極分子,大多數是家丁們的兄弟、叔伯,他們不辭勞苦帶頭把家里的壇壇罐罐往上山背。
為了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為了減輕他們家里糧食的消耗,黃漢布置黃勇按照一家出一丁的原則招募了四十個青壯年。
給這些青壯年勞力開出管三頓干飯,每十天給一斗雜糧一百文銅錢的報酬,讓他們在后山的山口修葺簡易防御工事,收集石頭、滾木以防不時之需。
黃漢認為誰都不可以不勞而獲,黃家雖然有錢糧足以支持鄉親們度過眼前危機,但是黃漢沒有這樣做,而是以工代賑。
讓每家每戶出勞動力參與修建山口的防御工事,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意識貫徹到升斗小民的內心,爭取讓大家能夠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意識到團結就是力量。
冷兵器時代,據險而守之時,只要收集到足夠的石頭和滾木,不僅僅壯丁可以參與守土,連健婦都能夠往山下扔石頭砸敵人。
后金軍要是來少了根本做不到突破山口襲擾到躲藏在山上的老百姓。
至于建奴會不會發動千軍萬馬而來?這個問題應該不存在。
這里又不是戰略要地,山上也沒有重要人物,更加沒有可觀的繳獲,建奴難道得了失心瘋?唾手可得的地方不去搶劫,非要在這深山老林跟一幫刁民拼命?
九里臺村里的婦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都聽從勸告轉移到了山上的避難所,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山洞,山路崎嶇要到達這里唯有靠步行。
據村里的老人所說,這個避難所早在宋元之時就曾經庇護過楊、黃兩家的先祖,土木堡之變那一年,瓦刺蒙古圍京師,九里臺的鄉親們也是靠這個避難所逃過一劫。
后金軍打下了薊鎮總兵府所在地三屯營,永平府四鄉八壤的老百姓都惶恐不安,九里臺的老百姓也不例外。
現在有黃家牽頭還補貼錢糧早早的讓村子里的老弱婦孺躲進避難所,在忙著干活兒青壯年和參加訓練的家丁都安心不少。
黃沂州本來在鄉里就有威望,黃、楊兩個家族的族長要決定什么大事都會找他協商。
雖然楊家族長是九里臺村的村長,但是從來沒有欺負過黃姓族人,總而言之九里臺村雖然不富裕還算和睦。</p>